
2025年11月13日下午,佛罗里达卡纳维拉尔角的天空再次被一道炽热尾焰点亮。蓝色起源的新格林火箭腾空而起,划破云层,不仅将NASA一对奔赴火星的探测器稳稳送入轨道,还在约10分钟后,让那枚高达189英尺的助推器轻盈地“落”在大西洋上的无人回收船上——这是它第二次飞行,也是蓝色起源首次成功实现海上回收。至此,继SpaceX之后,全球第二家掌握重型火箭海上回收技术的公司正式诞生。
回望今年1月的首飞,那次任务虽然完成了入轨,但助推器在返回途中不幸爆炸,着陆尝试以失败告终。此后几个月,蓝色起源与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紧密合作,对系统进行了多项改进。尽管原计划春季就进行第二次发射,却因技术调试、恶劣天气乃至太阳风暴一再推迟,直到11月才终于抓住窗口。当火箭在美东时间下午3点55分点火升空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这次任务的意义远不止于一次漂亮的回收动作。起飞约34分钟后,新格林的上面级精准释放了它的首个商业载荷——NASA用于研究火星大气的双航天器。这意味着,这枚庞然大物已不再是试验品,而是真正具备执行深空任务能力的运载工具,开始向市场证明自己的价值。
在全球商业发射长期由SpaceX主导的格局下,新格林的突破显得尤为关键。猎鹰9号和星舰早已建立起高效、低成本的发射生态,而蓝色起源若能持续验证新格林的可靠性,并真正实现助推器的快速翻修与复用,就有机会在重型运载市场撕开一道口子。就连竞争对手也给出了认可:SpaceX总裁格温·肖特韦尔在社交平台X上只写了一句“太棒了!”,马斯克本人随后也发来祝贺——在竞争激烈的商业航天圈,这种姿态并不多见。
当然,一次成功着陆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能否把回收变成常态,把成本真正降下来。蓝色起源此前已明确表态,将全力支持NASA加速重返月球的计划。目前,公司正在开发自己的月球着陆器,与SpaceX的星舰项目正面竞速。而就在不久前,NASA代理局长肖恩·达菲公开批评SpaceX进展缓慢,这或许为蓝色起源争取更多政策与资源倾斜提供了契机。
对于一个仅飞行过两次的重型火箭而言,同时完成高轨部署与海上回收,实属罕见。新格林的这次表现,不仅验证了其工程成熟度,也让蓝色起源在商业发射、深空探索乃至载人登月的赛道上,真正拥有了说话的底气。通往太空的道路从来不止一条,而现在,蓝色起源终于迈出了坚实而自信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