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现在中国车企最大的问题出在哪里吗?
我明确告诉你,你看2024年,中国的这些全部上市车企加起来,净利润差不多就是850亿人民币,也就是日本丰田汽车这一家公司的三分之一,丰田2024年利润可是2400亿人民币。 你再看我们这两天公布的5月份的工业企业利润,从上个月的3%一下跌倒了负9.1%,之前大家最悲观的预期起码也是正的吧,一下到了负9.1%,这种断崖式的下跌,是不是已经说明问题了呢。说白了,就是卷,大家都没钱赚。
汽车行业现在就是典型,就这样的行业整体盈利能力,这样的信号难道还不够危险吗? 比如前一阵子的某迪,作为我们为数不多能盈利的车企,去年2024年那所有上市车企850亿总利润,有一半是他赚的吧,已经算是车企中的佼佼者、优等生了,那为什么还要打价格战,这么着急去卖车?为什么大家还在沸沸扬扬的讨论“车圈恒大论”呢? 我们都知道,恒大最大的问题就是负债,你要用某迪公关总经理的话,他们的资产负债率应该很健康才对啊,才74.64%,你跟恒大的127%负债率、2.4万亿总额一比,这才哪到哪儿,而且跟你跟同行奇瑞、赛里斯这些去比,某迪负债水平也还好啊,哪怕是放在国外,全球来比,60%到80%资产负债率都是很正常的,看到这里是不是逻辑上说不通了,资产负债率这么健康,还要这么着急去追求销量打价格战,甚至新车去当二手车卖。
其实我告诉大家,问题就出在杠杆率上、出在现金流上,比如他们公关经理那篇公关文里,你就单纯说负债率,财务报表肯定是可以通过各种会计手段粉饰的,纸面上的负债肯定不会高的,因为传统的债权融资早就OUT了,现在流行的是将自己的负债丢给整个行业,转移到供应商身上,这一点几乎是新能源车这个行业的共识,以拖延应付账款的方式,来给自己加杠杆。 自古以来,交易不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对不对,你没钱怎么办,只能找银行去借,或者发行债券融资对不对?现在不是了,现在都流行一种叫供应链金融的东西。行业核心企业直接把付款账期延长,也就是原本应该去找银行负债,现在直接转移到了供应商身上,还不用付利息,不欠银行钱。车企和供应商的表面账期可能是90天,到期后,再给你一张1年承兑的商票,你接还是不接吧?
外国车企给供应商的账期平均普遍是45到60天,特斯拉长一些90天以内。而根据彭博社的报道,某迪2023年给供货商的付款的平均周期足足有275天,而中国车企普遍给供货商的付款周期是120到180天。 这一套供应链金融,虽然为某迪分散了付款压力。但也带着整个行业在加杠杆,风险是整个行业一起承担了。你的结账周期基本上都是同行的一倍以上,在国际上是同行的四倍以上。
而且更加魔幻的是,某迪还创造了一种电子化的应付账款凭证,美其名曰“迪链”。通过这个供应商可以将收款权进行贴息转让,将自己的应付账款进一步金融化,变成可交易的,例如我手里有100万某迪的应付账款,我现在现金流紧张急需兑现,我就贴息半年1.68%,也就是98.32万在迪链上卖给另一个供货商,底层逻辑和债券类似。 你就说2024年,他们的应收账款就高达4420亿,就全部来自迪链。
那么问题来了,我国这么多车企,供货商只有这一家可以选吗,不跟他合作行不行? 答案是不行。 行业的供货商又不是蠢蛋,去选这种甲方,现在实在是没办法,我们回到开头讲的,这种行业规模化的内卷,就是以大量牺牲自己利润的方式,对同行进行绞杀,而且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五年,这五年某迪销量,暴涨了20倍,但是同行呢?高合、哪吒、极越等,超400家汽车品牌倒闭破产,背后全是对应供货商的血泪史啊,你不选某迪,你选别的车企,可能明天这个车企直接就不在了,除了接受超长的付款周期,来换取自己的稳定生存和高出货量,他们的选择真的不多,就连宁德时代这种行业大佬,也得老实接受这个规矩。 说白了,某迪就是以垄断地位和牺牲盈利的方式,对整个行业进行清洗竞争,以“隐形负债”的方式,给自己和整个行业加杠杆、加风险。
这样的现状难道还不足够危险吗?如果不加速卖车,来维持这庞大的资金链,那后果你敢想象吗? 我觉得现在的根本问题还是需求不足,不仅国内需求不足,海外市场也因为各种关税战同样需求在缩减,现在你通过行政手段来下猛药,就像今年六月,多部门明确表示,反对无序价格战,反对内卷式竞争,车企们还被约谈,要求给供货商账期缩短,这不就跟之前房地产的三大红线,是一回事儿吗?扩张到这种程度,现在强制给大家去杠杆,车企们的现金流能不能应对?恒大式的悲剧会不会再一次发生?评论区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