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球资讯 >  商业 >  聚焦东南亚:电动车产业链海外布局新重心
聚焦东南亚:电动车产业链海外布局新重心
林天心 来源: 2025-08-19 02:20
        
重点摘要
海外电动车投资首超本土,产能优化驱动。电池制造主导海外布局,东南亚深度合作构建技术共生链。

中国电动汽车产业正经历深刻的全球化转型。荣鼎集团最新研究表明,2024年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在海外直接投资规模首次超越国内支出,打破该行业长期将约80%资本集中于本土市场的传统格局。这一转变发生在欧美市场强化贸易审查的背景下,而本土制造业的资源配置优化需求成为关键动力——2023年行业数据显示,整车装配产能利用率为49%,动力电池产能利用率为36.5%,显示出现有产能体系存在显著调整空间。

产业投资结构呈现系统性演变特征。在2021至2022年的政策激励周期内,中国电动汽车供应链年均投资达920亿美元,其中国内项目占据绝对主导。最新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本土投资规模缩减至150亿美元,同期海外投资实现历史性超越。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电池制造领域始终维持核心地位,其在海外投资中的占比达74%,略高于国内69%的占比水平,表明高技术制造环节的战略性保留仍是基本国策。

当前产业演进受到多维因素协同作用。国家发改委于今年8月颁布《新兴产业投资引导目录》,重点规范电动汽车、光伏等领域的资本配置效率。政策出台背景与行业竞争生态密切相关:持续的价格调整机制使部分企业毛利率接近盈亏平衡点。在市场全球化布局层面,中国车企采取区域聚焦策略,累计向泰国电动汽车产业链投入逾30亿美元资本,推动中国品牌在当地市场份额突破70%,形成显著的先发优势。

国际产能合作呈现深度融合态势。上海财经大学产业发展研究院分析指出,现阶段中国企业更注重构建跨境产业链生态系统。以印尼市场实践为例,中资企业主导约75%的镍冶炼产能,投资形态已从单一产能输出升级为技术许可、联合研发、产业园共建等深度协作模式,例如在苏拉威西岛建立的镍业生态园,整合了从矿石精选到前驱体制备的全流程技术体系。

全球产业格局变动引发系统性响应。日本汽车制造商协会正与东盟汽车联合会建立对话机制,拟制定区域电动汽车产业协调框架。在政策监管维度,中国商务部近期更新的《对外投资合作指引》强调技术安全与产业协同的平衡原则,对动力电池、智能驾驶等关键技术领域实施分级管理制度。

资本流动质量呈现结构性提升。较之2017年对非理性海外并购的调控,当前政策导向聚焦投资效能优化。主权基金与产业资本形成协同效应,系统流向高端制造与绿色基建领域。泰国作为重点合作区域典型案例,已建成涵盖动力电池、电驱系统、整车制造的完整产业链集群,吸引比亚迪投资建设年产能15万辆的智能化生产基地。

国际比较研究显示,中国对外资产规模约占GDP的50%,较日本(92%)、德国(85%)等制造业强国存在发展空间。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协议落地,双边贸易规模逼近万亿美元关口,产业协作重心向技术创新迁移。行业智库研究表明,新阶段的海外投资呈现三项特征转变:一是项目平均规模增长45%,二是技术合作项目占比提升至32%,三是投资回收周期延长至8-10年。

区域产业链重构进程正在加速推进。在马来西亚柔佛州,中资企业联合当地机构建立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越南海防市的智慧工厂集群引入工业4.0管理系统;菲律宾通过《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法案》吸引配套投资。这种立体化的产能协作模式,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化进入技术共生与标准共建的新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