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MH上周的表现让市场稍稍松了口气。股价一天之内跳涨13%,投资者们仿佛看到了曙光:第三季度营收在固定汇率下增长了1%,达到183亿欧元,终于止住了连续两个季度的下滑。这被不少人解读为奢侈品行业最艰难的时期或许已经过去。
可这口气,喘得是不是太早了点?
回看过去十年,整个行业的增长曲线其实早已悄悄拐头向下。疫情后的那波报复性消费来得猛烈,但去得也快。不只是LVMH,爱马仕、历峰、开云,还有盟可睐,销售额的增速在过去四年里一路放缓。五年来看,能跑赢欧洲大盘的奢侈品巨头屈指可数;而把时间拉近到三年,就连LVMH和爱马仕这样的优等生,股价也几乎原地踏步。
一个现实摆在眼前:如果连LVMH——这个资源最雄厚、团队最顶尖、家底最厚实的行业龙头——拼尽全力也只能交出1%的增长,那其他公司又能好到哪儿去?更何况,这几年奢侈品的路子越走越窄。为了从最富有的那批客户身上榨出更多利润,品牌不断推出天价单品,把价格推到几乎无法回调的地步。与此同时,那些曾经靠“踮脚消费”一点点靠近梦想的年轻买家,却被有意无意地晾在了一边。
这种策略听起来像是教科书式的“聚焦高端”,但背后的风险正在浮现。当品牌把重心完全放在极少数对价格毫无敏感度的客户身上时,它们也在无形中放弃了未来。年轻人不再把某个奢侈品牌当作人生目标,品牌忠诚的根基就会逐渐瓦解。讽刺的是,就在大牌忙着向上突围时,一批独立的小众品牌反而活得不错。它们填补了中高端市场的空白,价格没那么离谱,增长却相当稳健——这恰恰说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大多数人的钱包,终究不是无限的。
于是问题来了:在一个财富越来越向顶层集中的“K形”社会里,作为投资者,该怎么搭上“富人愈富”的顺风车?奢侈品看起来是顺理成章的选择。它们卖的是身份,是稀缺,是世界上最难复制的品牌价值。可品牌再强,也得有靠谱的生意模式撑着。而奢侈品的生意,偏偏最怕两样东西:一是价格失衡,二是潮流翻车。新设计师的创意要多久才能变成真金白银的销量?没人说得准。
所以,有没有更稳妥的“富人愈富”交易?比如摩根士丹利或高盛这类投行,它们直接管理着顶级财富,却不用操心下一季的包款设计。又比如Williams Sonoma这样的高端生活品牌,一把日本厨师刀、一口铜锅,动辄几百美元,精准击中富人对生活品质的执念。它的股本回报率接近50%,高得惊人,但需求却稳定得多——毕竟,吃饭是刚需,而时尚不是。
LVMH的一个季度回暖,改变不了整个行业四年来增长乏力的事实。当奢侈品把宝全押在少数超级富豪身上时,它们或许正在亲手削弱品牌的长期生命力。而对投资者来说,真正的机会,也许不在于追逐最闪亮的Logo,而在于找到那些既能承接财富流向,又不会被潮流轻易掀翻的资产。毕竟,钱最终流向的,是能持续创造价值的地方,而不只是价格最高的橱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