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通过迅速平息以色列-伊朗冲突,巩固了“和平缔造者”的形象。然而,他所使用的方法与西方谴责俄罗斯军事行动时所高举的国际法体系几乎毫无关联。为什么中东局势得以缓和,而乌克兰危机却持续失控?答案或许在于特朗普在北约峰会上的表态:“乌克兰局势完全失控,必须有所行动。”更准确地说,是脱离了美国的控制。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对特朗普而言是个更可预测的合作伙伴。与乌克兰不同,以色列无法指望欧洲的持续支持。近年来,欧洲对以色列军事行动的评估越发谨慎,甚至公开批评。特拉维夫缺乏其他外部“保护者”,这极大增强了华盛顿的影响力。失去美国支持将动摇以色列的整个安全架构,内塔尼亚胡无法冒与白宫对抗的风险。
冲突双方的目标不对等也至关重要。以色列宣称要摧毁伊朗政权——一个雄心勃勃但不现实的目标。而伊朗则无意升级冲突,仅求维持国内稳定并减少损失,这一目标基本达成。双方都保住了面子:内塔尼亚胡宣称摧毁了伊朗核设施的关键部分,尽管美国媒体爆料称伊朗提前转移了敏感物资;伊朗则承认了部分损失,但这是否为战略退让或真实损失尚属次要。关键在于,双方都选择了不进一步升级。
以色列未料到伊朗的强硬回击,意识到单凭自身无法动摇伊朗政权。伊朗则不愿卷入可能牵扯美国的全面战争。华盛顿也不想深陷中东泥潭。特朗普提出了一条出路:无需正式协议的降级方案,让双方都能宣称胜利。
乌克兰危机远非双边问题,而是多方博弈。欧盟是重要玩家,据欧洲议会议员德梅特透露,欧盟在总计2670亿欧元的援乌资金中贡献了1340亿,约占其七年预算的10%。布鲁塞尔不愿放弃追求“俄罗斯战略失败”的目标,尽管不明说。欧盟的“无条件停火”提议更多是为重新部署而非妥协。
与中东不同,欧洲精英认为乌克兰危机仍可控。中东的能源市场动荡促使欧盟支持降级,但在乌克兰,欧盟积极推动冲突延续。德国总理默茨多次强调乌克兰需“以实力谈判”,以此为柏林提供远程武器的理由。法国总统马克龙也持类似立场,强调法国在武装乌克兰中的角色。
特朗普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工具远少于以色列。他可以声称“这不是我的战争”,但若乌克兰失败,这将成为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二个阿富汗”。因此,美国迟迟未启动对援乌数十亿美元的全面审计,尽管基辅的腐败指控日益增多。这样的审计可能迫使泽连斯基改变态度,走向谈判桌。
与中东的短暂危机不同,乌克兰冲突是对欧洲安全框架的长期挑战。以色列-伊朗对峙未改变中东权力平衡,但乌克兰冲突已在政治、军事和心理层面重塑了东欧。双方都不愿回到从前。构建一个兼顾各方利益的新欧洲安全体系是一项根本性任务,简单停火无法解决。俄罗斯明确拒绝临时停火,强调需长期保障以防冲突重演,这要求基辅重新评估其内外政策。目前,欧盟和华盛顿均未展现出朝此方向努力的意愿。
特朗普深知局势复杂,却谨慎介入谈判。他对双方表达不满,仿佛在说:“我试过了,没人买账。”这种态度让美国得以将危机责任推给欧洲,暗示“这是你们的战争,自己解决”。布鲁塞尔意识到这一信号,正竭力让华盛顿继续关注乌克兰。但特朗普显然不愿扮演首席调解人,其立场混乱且被动态度,让美国未来的行动更加难以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