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大战越打越热,现在到底如何了?8月25日,瑞银发布最新研报指出,答案是外卖行业越来越火,订单已经涨疯了。
从整体行业来看,根据QuestMobile数据,截至8月17日,平台上的订单量增长速度很快,一季度订单增速为7%,二季度为17%,七月为33%,八月居然飙到39%。订单量大幅增长背后是平台疯狂补贴,还有“立秋买冷饮”等促销活动吸引大家下单,而且用户爱拆单薅券(一个人分两三次下单),所以虽然订单数量看上去涨得快,但需要注意的是,实际交易金额(GTV)可能没那么高,因为许多订单客单价偏低、毛利有限,更多反映的是平台补贴强度和用户对优惠的敏感度。
不过,瑞银在报告中已经明确说明,这些增长数据并不是直接统计的订单量,而是用 “骑手端App的总使用时间” 来间接估算订单量的变化趋势。因为骑手使用时间越长,通常意味着他们接单送单越频繁,订单量越多。而过去几个季度的数据也显示,骑手App的使用时间和实际订单量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尤其是和美团外卖的订单量增长趋势高度一致。
从市场格局来看,截至8月17日,美团还是老大,占了65%市场份额,但已从年初的85%和二季度的74%明显下滑。阿里则借助饿了么强势反弹至28%,相比二季度的13%翻倍。京东掉队了,即时零售份额下滑至7%,暂时退居三甲末位。
这些份额是通过分析“骑手端App的使用时长”估算的,谁家的骑手更忙,意味着平台单更多,份额更大。
总结来说就是美团优势变小,饿了么追得飞快,京东掉链子。阿里能反攻的原因是它新招多,抢夺了美团的用户和商户。一方面,美团的“拼好饭”服务主打多人拼单、低价套餐,特别受打工人、学生党欢迎。阿里打算学美团的路子,正在准备上线一个类似的服务,想抢美团的低价用户。
另一方面,美团的金牌商户正在被撬,饿了么最近吸引了喜茶等大品牌入驻,一些大品牌商户开始不只给美团独家了,而是也愿意和饿了么合作,这样就削弱了美团对这些“高端商户”的独占优势。商户越来越货比三家,看谁补贴多、抽成少就去谁家上架。
从骑手端来看,旺季来了,三大平台在疯狂抢骑手。首先区分一下名词解释,3P骑手是第三方和众包性质的骑手,不是平台自己雇的,可以同时给多家平台送。1P骑手是平台自有的骑手队伍(比如美团专送、蜂鸟专送),由平台统一排班、管理。瑞银专门把“3P骑手重叠率”和“1P骑手趋势”单列出来跟踪。
瑞银发现,越来越多的骑手同时注册三家平台的骑手App,多平台接单“谁奖励高就去哪”。背后原因是今年夏天单量猛增、平台加补贴抢人,为了不缺骑手,每家都给更高的接单奖励和时段补贴,骑手就多平台跑以赚更多。
但这样也带来几个问题。一个骑手三家App轮流抢单,可能会出现空跑、绕路、取货等待等问题,影响配送速度。平台对非自有骑手的调度能力有限,智能分单系统也难以精准匹配。而且为了保证随叫随到,各家都在给3P骑手加价、加补,每送一单的平均成本就抬上去了。
为了提升服务可控性和准时率,美团和饿了么都在扩招自营骑手(1P)。因为平台要在高峰期(午晚高峰、活动日)守住30分钟和准时达等体验,就不能只靠“今天来明天不来的”3P骑手,于是加大自有队伍,可控性强、调度顺,更容易达成服务承诺。瑞银的判断是,美团在履约侧仍占优势,它自营队伍更成熟、密度更高、调度算法和站点网络历史积累深,在“高峰稳态”这件事上更能打。饿了么在追,但总体仍稍慢半步。
对用户来说,现在点外卖能更快、更准时,体验明显提升。但这种体验是靠烧钱换来的,一旦补贴减弱,体验可能拉开差距,美团可能还能稳住,饿了么和京东可能掉速。
对商户来说,现在可以同时挂饿了么、京东。这让商户更有议价能力,比如美团抽成高,商户就威胁“那我就多给饿了么单”,平台为了留住商户,就可能降低佣金、给返点。
对平台来说,为了保证用户体验,不得不同时烧钱补贴3P骑手、扩建1P骑手体系。短期内“送一单”的成本大幅上升,毛利被压缩。谁能在补贴少的时候,靠算法和调度把自营骑手效率做高,谁就能更快恢复赚钱。反过来,效率低的平台就容易陷入“体验靠烧钱、利润难为继”的困局。现在谁能先把送单效率真正搞上去,谁就能在未来补贴退潮后活得更健康。
用户侧方面,瑞银用QuestMobile的数据追踪了三家平台的用户活跃情况,也就是“打开App看看”的人数,尤其是每周活跃人数(DAU)。京东以31%的周活跃用户(DAU)同比增速居首,阿里、 美团分别为16%和7%。这部分受益于用户频繁比价行为,但这些流量可能会看完就走,不一定真的下单。用户最后在哪个平台下单、是否下单,是否能带来实质消费转化(GMV)有待验证。
瑞银认为,阿里的股价比年内高点低了15%,有补涨空间,而且补贴凶猛、拉新快,短期反弹机会大。美团虽然基本功最扎实,但估值贵、市场期待太高,短期有点危险。京东估值低,但经营还没稳住,大家都在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