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沙特西北部的红海沿岸,推土机正将一片荒漠夷为平地。这片即将矗立起巨型数据中心的土地,不再属于石油时代的故事。而在王国另一侧的东部省,利雅得与达曼之间的空地上,类似的工程也在同步推进。这些沉默拔地而起的混凝土结构,承载着一个明确的战略意图:让沙特从能源出口国,转型为数字时代算力的提供者。
长期以来,沙特的全球影响力根植于地下——原油通过管道输向世界,塑造了其地缘政治地位。如今,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试图将这份影响力迁移至云端。他所倚仗的,是沙特独有的三重优势:近乎无限的廉价能源、广袤未开发的土地,以及由主权财富基金支撑的雄厚资本。这正是现代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最核心的需求——庞大、持续且成本可控的电力供应。
2024年8月的一个深夜,沙特阿美前高管塔里克·阿明在迪拜接到一通紧急电话,随即返程飞回利雅得。这次召集,是王储推动国家AI战略升级的关键一步。几个月后,Humain正式成立,由王储亲自担任董事长,阿明出任CEO。这家被寄予厚望的国家AI实体,迅速整合了此前分散的技术布局,并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合作。它与英伟达、AMD、高通达成芯片采购协议,与亚马逊签署50亿美元的AI基建协议,同时推出阿拉伯语聊天机器人、AI笔记本等产品,试图构建完整的AI生态链条。
与此同时,工业集团旗下的DataVolt也在红海沿岸推进另一大型数据中心项目,计划于2028年起分阶段启用。这些设施不仅服务于本土,更瞄准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开发者市场。据沙特方面估算,其运营成本可比美国低20%至40%,这一价格优势成为吸引国际科技公司的关键筹码。
然而,雄心背后挑战重重。Synergy Research Group指出,沙特目前在全球AI算力中的份额尚不足1%,要在短期内跃升至接近6%的水平,意味着必须克服人才储备薄弱、技术积累不足等结构性难题。更大的不确定性来自国际环境。尽管美国在特朗普5月访问期间初步批准向沙特出售AI芯片,但五个月过去,最终许可仍未落地。美方对沙特与中国日益紧密的技术联系保持警惕,尤其关注中国企业在当地数据中心的参与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沙特并未在中美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一方面,它向美方提出将不同来源的芯片分区部署,试图建立“技术隔离”机制;另一方面,中国AI公司深度求索已使用阿美旗下数据中心,阿美关联投资方也入股了中国AI企业智谱AI。甚至在沙特顶尖学术机构,与中国军方背景高校相关的研究人员也能接入高性能AI系统。这种模糊策略,既争取了美方技术准入,又保留了与中国的合作空间。
为缓解外国企业的法律与安全顾虑,沙特正探索设立“数据使馆”制度,允许外企在特定区域内适用本国法规。高通将其定位为“连接三大洲的数字枢纽”,而英伟达与AMD则强调,相关合作有助于强化美国在全球AI竞争中的主导地位。曾经构成进入障碍的人权争议,在巨大的成本优势和市场潜力面前,正逐渐被淡化。
从石油到算力,沙特的转型远未完成。它能否真正跻身全球AI核心圈仍存疑问,但其战略布局已清晰浮现:借助能源优势和资本实力,在中美之外开辟第三条路径。这场豪赌或许无法实现全部目标,却足以表明——在新一轮技术权力重构中,这个海湾国家正努力让自己不再只是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