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球资讯 >  科技 >  高成本模式 正在拖垮OpenAI企业AI业务?
高成本模式 正在拖垮OpenAI企业AI业务?
林天心 来源: 2025-10-28 09:39
        
重点摘要
OpenAI虽在消费者市场风头正劲,但企业战场正面临Anthropic、Cohere及中国Qwen等多方挑战,高成本、低毛利与客户对安全及性价比的需求,使其领先地位遭遇严峻考验。

2025年10月28日,伦敦——Sam Altman又一次站在了聚光灯下。在东京一场面向企业的AI推广活动上,大屏幕播放着他由自家Sora模型生成的影像:一个数字分身在虚拟世界中悄然“窃取”芯片,画面充满未来感与戏剧张力。这几乎成了Altman本人的隐喻——他总能用最吸睛的方式,把技术变成话题。ChatGPT如今拥有8亿周活跃用户,离10亿只差一步之遥,年化收入预计年底将冲上200亿美元。其中七成来自普通用户的订阅费,看似风光无限。但热闹背后,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消费者市场固然重要,可它像潮水一样善变。一年前,人们还在热议ChatGPT,如今Alphabet的Gemini已悄然将市场份额翻倍至14%,而OpenAI的势头却略有放缓。个人用户喜欢新鲜感,但企业客户不同。一旦某个系统被深度嵌入工作流,签下数百万美元的长期合同,替换的成本就高得惊人。这种“锁定效应”意味着,谁能拿下企业,谁就能在未来几年里稳稳收割价值。

也正是因此,OpenAI正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投向大客户。他们与摩根士丹利、T-Mobile等公司合作,用实际案例证明AI的价值:呼叫中心的工单处理更快了,程序员的代码审查效率提升了。这些看得见的回报,才是企业愿意掏钱的关键。更有意思的是,很多企业内部的推动者,其实是那些在个人生活中已经习惯使用ChatGPT的工程师。他们带着熟悉的工具回到公司,自然而然地推动部署,而企业则为更强的安全性、合规性和管理功能支付更高的费用——这笔账,显然更划算。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OpenAI的毛利率只有40%左右,远低于传统软件公司的水平。原因不难理解:他们得自己承担庞大的算力成本。Altman不止一次公开抱怨资源紧张,服务器快撑不住了。这种对基础设施的重度依赖,不仅压缩了利润空间,也让一些对数据安全极度敏感的行业——比如金融、医疗和政府机构——心存顾虑。

相比之下,加拿大的Cohere走了一条更“轻”的路。他们不碰客户数据,而是让客户在自己的服务器上运行模型,用自己买的或租的芯片。这样一来,既满足了严苛的合规要求,也让自己摆脱了烧钱运维的重担。据说,他们的毛利率已经超过60%,正朝着2029年盈利的目标稳步前进。

而更让OpenAI感到压力的,或许是Anthropic。这家背后有亚马逊支持的公司,靠着Claude系列模型在开发者圈子里扎下了根。尤其是Claude Sonnet,因其在编程任务中的出色表现,成了不少工程师的首选。他们推出的缓存提示功能,能让重复任务的成本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这在需要高频调用的场景下极具吸引力。相比之下,OpenAI虽然也有折扣,但节省幅度只有大约一半。据路透社消息,Anthropic明年收入运行率有望达到260亿美元,2025年底的目标是90亿美元,正一步步缩小与OpenAI的差距。

更不容忽视的是开源力量和非西方模型的崛起。法国的Mistral最近估值冲上130亿美元,靠的是让客户能在本地训练和部署模型的灵活性。而更令人意外的是,包括Airbnb在内的不少西方公司,已经开始转向中国的Qwen。Airbnb的CEO布莱恩·切斯基直言,他们对这个由阿里巴巴开发的模型依赖很深。在OpenRouter这样的API平台上,Qwen的市场份额已经接近7%,几乎和OpenAI并驾齐驱。

Altman或许仍是那个能在社交媒体上掀起风暴的人,Sora的每一次发布都能让全网沸腾。但在企业世界里,掌声不会因一段炫酷视频而响起。这里看重的是稳定、效率、成本和深度整合。赢得消费者靠的是想象力,而赢得企业,靠的是实打实的算账能力。这场战役,才刚刚进入深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