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蒂姆·库克又一次站在了聚光灯下,深色西装笔挺,身后是标志性的红色背景。这一次,他不是在库比蒂诺总部,也不是在白宫的椭圆形草坪上,而是在中国首都,向外界传递一个清晰又微妙的信号:苹果不会放弃中国。
就在几周前,库克还在华盛顿与特朗普总统会面,信誓旦旦地承诺将在美国追加1000亿美元投资,把更多制造带回本土。而此刻,他面对中国官员,语气同样坚定——苹果将继续深化在中国的投资。这不是简单的外交辞令,而是这家科技巨头在全球两大经济体之间走钢丝的真实写照。
中国对苹果意味着什么?答案早已写在郑州那片被称为“iPhone城”的庞大工厂群中。富士康的流水线上,成千上万的工人昼夜不息,劳工组织的调查显示,在iPhone 17生产最紧张的阶段,郑州的用工规模一度逼近20万人。尽管苹果近年来努力将部分产能转移到越南、印度和泰国,试图分散风险,但现实是,全球绝大多数iPhone依然从中国出厂。这里的供应链网络、基础设施和政策支持,早已不是短时间能被复制的。
但制造只是故事的一半。中国市场本身,正变得越来越复杂。过去两年,华为、Vivo、Oppo等本土品牌强势崛起,凭借技术创新和价格优势,不断蚕食苹果的市场份额。如今,苹果已很难稳坐中国最畅销手机前五的宝座。更棘手的是,今年初中国政府推出的手机补贴政策,将门槛设在约840美元以下,直接把大部分新款iPhone挡在了门外。政策红利拿不到,竞争压力却只增不减。
即便如此,苹果依然有它的拥趸。就在库克现身北京王府井苹果店的几天后,他亲自站台的iPhone 17 Air开启预售,几分钟内便宣告售罄。这说明,高端市场的需求仍在,消费者对最新技术的渴望并未消退。关键在于,如何在这片既熟悉又充满变数的土地上,持续赢得人心。
于是,我们看到库克不只是谈生意。他见了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也走进了用iPhone 17 Pro拍摄的音乐视频片场;他与游戏设计师交流,还特意会见了泡泡玛特旗下Labubu的设计师龙家升——后者送给他一个以他本人为原型定制的玩偶。这个带着点俏皮的礼物,迅速在社交媒体上传开,像是苹果对中国年轻文化一次轻巧的致意。
与此同时,苹果也在用更长远的方式扎根。本周,公司宣布向清华大学环境教育项目追加捐赠,继续推动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虽然具体金额未公开,但这一举动延续了苹果在中国社会议题上的参与姿态,也暗示着它希望超越“制造商”或“销售商”的角色,成为更深层的合作者。
从制造到消费,从政策协调到文化互动,苹果的每一步都走得谨慎而精心。库克的北京之行,不只是为了卖手机,更是在维系一段复杂而关键的关系。在这个中美科技博弈日益激烈的年代,苹果的选择,既关乎一家公司的命运,也在某种程度上,映照出全球产业链的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