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总统哈维尔·米莱挥舞电锯的画面早已不只是一个政治宣传镜头,而成了某种象征——象征着对旧秩序的彻底清算。而在华盛顿,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正以一种不声不响却影响深远的方式,把这场南美实验和美国的财政命运绑在一起。他不是在街头呐喊,但他的操作,却像极了一个老练的交易员重回市场:精准、果断,带着一股难以掩饰的投机冲动。
贝森特本就是从对冲基金世界走出来的。上世纪90年代,他和乔治·索罗斯、斯坦·德鲁肯米勒联手,押注英镑脱离欧洲汇率机制,一战成名。那种在风暴中寻找机会的本能,似乎从未离开过他。如今,他掌管着美国财政部,却依然偏爱短期国库券,赌的是未来利率下行。这种思维,如今被放大到了国际舞台——美国政府正在直接买入阿根廷比索,并承诺提供20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支持。这阵仗,让人想起1995年对墨西哥的救援。可不同的是,墨西哥和美国在贸易、移民上的联系千丝万缕,救它,等于救自己。而阿根廷,对美国农产品进口的贡献还不到1%,经济上的利害关系微乎其微。
那为什么还要出手?答案不在经济账本里,而在政治叙事中。在“让美国再次伟大”的话语体系里,米莱和萨尔瓦多的布克尔一样,是右翼改革的样板人物——一个敢于打破常规、无视“政治正确”、用强硬手段重塑国家的人。他们不在乎程序正义,也不怕得罪建制派,而这恰恰是特朗普阵营所欣赏的。于是,阿根廷不再只是一个南美国家,而成了一个象征:证明激进右翼路线可以“拯救”被左翼搞垮的经济。特朗普政府显然不希望这个“成功案例”在10月26日的大选前崩盘,那不仅会削弱米莱的权力,更可能动摇整个右翼叙事的根基。
于是,贝森特出手了。他推动美国协助筹集额外200亿美元援助,拉拢主权基金和国际银行,试图为米莱的改革争取喘息空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也站出来表态,说看到了“阿根廷的真正好转”。但问题是,这种“好转”建立在一个脆弱的固定汇率区间之上。多数观察者都认为,阿根廷迟早要走向自由浮动汇率,而现在的干预,更像是在为一场不可避免的转型争取时间。贝森特或许相信,这只是临时措施,能帮米莱稳住阵脚。但也有人怀疑,这不过是为了一场选举的短期输血。
风险当然存在。阿根廷几十年来屡次违约、重组债务,信用早已千疮百孔。而美国这次押注的,是一个对自身战略利益几乎毫无贡献的国家。更关键的是,贝森特的身份早已不是对冲基金经理,他动用的是美国纳税人的钱,代表的是国家信用。可他的操作方式,却依然带着市场的赌性。尽管类似货币互换协议通常有风险控制条款,且当年对墨西哥的救助最终还赚了5.8亿美元,但阿根廷的制度环境远比90年代的墨西哥复杂。
说到底,贝森特太懂市场了,以至于他可能忘了,财政部长的职责不是追求回报,而是守住底线。当他把国家政策变成一场宏大的对冲交易时,背后的代价或许远超账面数字。帮助盟友,可以理解;但若为了政治叙事,让公共财政去承担一场胜算未卜的豪赌,那最终承担后果的,从来都不是坐在决策桌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