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的房地产市场正弥漫着一股难以忽视的寒意。不是因为房子没人要,也不是经济全面垮了,而是钱太贵了——高得让人喘不过气的利率,正在一点点压碎许多普通家庭的购房梦。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最近说得很直接:别看整体经济数据还行,但住房这块,可能已经悄悄滑进了衰退的轨道。
这话不是危言耸听。9月份,美国的成屋待售量几乎纹丝不动,市场像被冻住了一样。贝森特在电视上坦言,美联储过去几年为了压通胀一路加息,政策是奏效了,可副作用也来了——分配不均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谁最受罪?不是那些手里有房、能扛得住的人,而是那些本来就没多少资产、只想安个家的低收入群体。对他们来说,房贷利率每涨一点,都是实实在在的负担。他们背的是债,不是资产,利率一高,直接就被挤出了市场。
有意思的是,政府这边其实已经在“勒紧裤腰带”了。贝森特提到,特朗普政府削减开支后,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从6.4%降到了5.9%,这本该是对抗通胀的利好。既然财政在收缩,通胀压力也在缓解,那货币政策是不是也该跟上节奏?他的逻辑很直接:“我们都在省钱了,通胀应该往下走,那美联储就该赶紧降息。”话是这么说,可美联储却不急。
鲍威尔最近放出风声,说12月可能不会再降息了。这话一出,贝森特和几位政府官员立马坐不住,公开批评起来。更耐人寻味的是,连美联储内部都有不同声音。理事斯蒂芬·米兰——这位正从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休假去央行上班的官员——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得更狠:如果货币政策一直这么紧绷着,搞不好不是在防衰退,而是在亲手制造衰退。他甚至在上次会议上投了反对票,主张一次性降50个基点,而不是象征性的25个。在他看来,既然看不到通胀反弹的风险,就没必要把经济逼到墙角。
这背后,其实是两种思维的碰撞。一边觉得,眼下的问题已经显现,尤其是房地产这种对利率极度敏感的领域,再不松绑,局部的冷会慢慢冻住整个身体;另一边则更谨慎,怕一放松,之前的努力就白费了。可现实是,房子不只是买卖,它连着装修、家电、贷款、就业,链条很长。市场一旦持续低迷,影响就会一圈圈扩散出去。
贝森特和米兰,一个在财政部,一个在美联储,身份不同,但担忧却出奇一致:政策不能只看大盘数据,还得看谁在承受代价。当利率高到让普通人买不起房的时候,所谓的“经济稳健”就成了空中楼阁。现在的问题或许不是要不要救市,而是如何不让一项原本为稳经济而生的政策,反过来成了压垮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