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球资讯 >  房地产 >  房地产拐点已现?他们或将重塑楼市格局
房地产拐点已现?他们或将重塑楼市格局
币海独步者 来源: 2025-11-04 05:22
        
重点摘要
对年轻人来说,房子不再能给予安全感,反而是债务、焦虑与社会压力的集合体。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的房地产曾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财富深化。它不仅是居所,更是社会身份、婚姻筹码与投资载体。

然而,当经济增速放缓、城乡一体化进入尾声、购房观念发生根本转变时,这台机器开始显露疲态。10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降幅扩大至15.8%,房地产市场的金九银十已经成为历史。

如今,当我们在讨论政策与经济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的同时,往往只关注银行利率、政策或开发商的资金链,而忽视了未来20年的核心消费主体——当下年轻人的消费心态——他们的迁徙、他们的选择、以及他们的放弃。

在辽宁抚顺这样的四线城市,过去曾是煤矿和钢铁的象征,如今却成了新一代年轻人逃离大城市焦虑的落脚点。根据安居客的平台数据,抚顺的二手房均价每平方只有3728元,不到上海的一个零头。

相比之下,北京均价约为42000元,厦门也有约30000元,更别说“天价”的深圳和上海的房价。正是这巨大的价格差,让29岁的外地女孩小杜愿意从一千多公里外搬来,只为以不到三万的价格买下28平方米的房子。

她在抖音上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如果你能接受面积小点、装修差点,就可以生活下来;但要想过得好,在哪里都需要一大笔钱。这句话道出了当下许多年轻人的心境——他们并非是追求“拥有房产”的光环,而是想在生活的算术中找出一条能让自己喘息的路径。

如今的抚顺的街头,出现了越来越多年轻面孔,他们从北京、天津等地辗转而来,带着电脑、猫和最基本的行李。这些城市的房价被形容为“白菜价”,生活成本低得令人惊讶:10元人民币能买五个苹果或十颗卷心菜。

正是这种近乎反都市的生活方式,让当下的年轻人重新定义了“房与家”的含义。但这种流动,也引发了当地居民的复杂情绪。

有人认为外来人口让街区重新热闹起来,也有人担心房价被抬高。对于这些年轻人而言,他们的选择既是逃离,也是抵抗——逃离无法承受的房贷,抵抗传统“有房才成家”的社会逻辑。

然而,另一面却是房产市场的持续衰退。北京王府井海港城项目的烂尾。哈尔滨“华鸿金色纽约”约4000套商品房因开发商资金链断裂、手续问题,交房严重延迟。而新建房面积与销售数量的下降,二手房与存量房的增加。这些景象在全国各地反复上演,成为房地产危机最直观的象征。

连续四年的楼市低迷也拖累了消费信心,零售销售低于预期,失业率上升。尽管出口对亚洲和非洲的销售表现坚挺,但国内消费依旧疲软,学者指出:“中国的增长是脆弱且不均衡的,尤其在房地产和年轻劳动力群体中,信心缺失非常严重。”

因此,年轻人不再买房,这不只是经济问题,更是心理结构的转变。在过去,“买房”几乎是成年礼——意味着稳定、婚姻、体面与未来。而今天,这个逻辑被彻底颠覆。

对很多“北漂”来说,工作不稳定、工资增长停滞、首付遥不可及,再叠加失业潮,使得他们把钱投向了其他方向:旅行、宠物、兴趣班、甚至是短期租房的自由。房地产早已不是他们的人生目标,而是一个负担的象征。于是,曾经支撑起中国城市化奇迹的需求动力,正在新一代人心中崩塌。

一位来自广东的网友 splinterTHRONS 在社交平台上是这样描述他所在小城市——面积仅14.47平方公里,却有超过20个“社区”在建,每个小区至少有30层高,但入住率不足三成,更多的甚至不到一成。

他抱怨到:这些房子卖不出去,最后成本都会转嫁到老百姓身上。但一到夜晚,大货车依旧在运送建筑材料,仿佛在为一个永远无法完成的梦添砖加瓦。他把自己的城市形容为“填不满的蚁巢”,这既是一种讽刺,也是一种绝望。

这些“空城”的背后,反映的正是房地产供需关系的彻底错位。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开发商依赖预售回笼资金,而年轻人则彻底退出这场游戏。开发商盖的楼越来越多,买房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数据显示,像抚顺这样的老工业省份,尽管2023年 GDP 增长达到5.1%,首次出现净流入人口约8.6万人,但这种增长更多来自低基数和政策刺激,而非可持续的产业复兴。年轻人的迁入让城市重燃了一丝生气,却不足以改变全国房地产供过于求的格局。

在政策层面,中央也在尝试修复信心。降息、限购放松、保障性住房建设、甚至对“价格战”行业的整顿,都意在稳住消费与市场心理。但问题的根本,并非资金链或库存,而是代际心态的断裂。

对年轻人来说,房子不再能给予安全感,反而是债务、焦虑与社会压力的集合体。曾经的“买房等于成功”逻辑已经崩塌,而新的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形,虽然他们认为生活等于质量、个人空间与精神自由,却不得不在残酷的经济现实中被迫迁徙到更远、更便宜、更冷清的地方。

一个当代中国房地产的真实画面已经出现:政府希望刺激消费带动楼市回暖,年轻人不再愿意背负房贷;断供情况越演越烈,而开发商唯有降价清除库存,却又触发通缩与信心崩塌的恶性循环。

而我们一直认为“楼市的真正拐点到底在哪里?”是个经济问题,可以通过数据、趋势和政策刺激来获取答案。

但现实却告诉我们,这个拐点也许并不在价格的底部,而在观念的转折。当新一代年轻人开始以“生活”而非“房产”衡量幸福时,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已经落幕。它留下的,不只是未完工的楼盘和冷清的商场,还有一场关于社会价值重塑的漫长震荡。

相关资讯
标签: 房地产中国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