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审视当下美国的科技与资本格局,仿佛目睹一场精心编排的复杂剧本正在上演。资本供应链已被三种现象扭曲到变形:两种不同形态的投机泡沫正在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之间蔓延,而国家层面的前所未有的冲击,更让本就复杂的政治经济体系雪上加霜。
加密货币与人工智能正在上演一场平行的投机狂欢。加密市场本质上就是一个现代版的郁金香泡沫——没有底层价值支撑,价格完全依赖于转售预期,让人不禁想起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狂热。相比之下,AI泡沫似乎更有"技术含量",但其本质同样充满不确定性。随着GPT-5模型的反高潮发布,市场或许已经到达临界点,只是无人知晓泡沫何时破裂。
令人担忧的是,这两个市场的投资者都表现出非理性倾向:愿意为流动性极低且无治理权的证券支付超高溢价。资金从散户和机构蜂拥而至,涌入这些高度投机性非流动性资产的规模已经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这种现象的背后,是投资者对错过时机的恐惧,以及负实际利率环境下对收益的疯狂追逐。
金融泡沫的第一定律再次应验:人们总是容易感知身处泡沫之中,却难以预测破裂的时点。目前三个预示泡沫破灭的信号已经同时亮起红灯:需求曲线倒挂、价格指数增长引发新供应、业余投资者大量入场。这些信号在历史上从未同时出错。
但两类泡沫的破裂路径可能出现分歧。加密价格高度依赖特朗普政府的去监管议程,这种依赖已经与政治权力纠缠在一起。鉴于加密货币行业在游说和竞选资金上的巨大投入,只要当前政治力量持续掌权,这个泡沫就可能持续膨胀。而人工智能泡沫则需要实实在在的基本面支撑——它必须证明自己能够产生可持续的现金流,而不是永远活在投资者的想象中。
历史经验表明,从铁路、电气化到互联网,每次技术革命都伴随着投资狂热与市场调整。当前AI发展的困境在于其商业模式尚未得到验证。与以往的技术革命不同,AI服务的固定成本远高于边际成本,这种成本结构可能导致整个行业陷入价格战的恶性循环。正如分析师所指出的,"计算-能源堆栈"相当于数字时代的基础设施,但其经济价值仍有待验证。
就在市场狂欢之时,美国创新体系正在遭遇系统性破坏。这条兴起于二战时期、历经三代人建立的创新供应链,原本通过联邦机构向研究型大学输送资金,推动科技创新并实现商业转化。但如今,特朗普政府正在摧毁这一基石。国家卫生研究院、国家科学基金会、能源部高级研究计划署等核心科研资助机构都成为攻击目标,研究型大学也遭到正面打击。
更令人忧心的是,企业也在短视地自我蚕食。2024年美国上市公司股票回购总额达到9425亿美元,比研发投资高出50%以上。这种对短期股价的追求正在扼杀长期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风险投资行业正在两极分化:一部分机构仍在坚守早期投资的使命,另一部分则转型为纯粹的资产管理者。尽管2025年上半年OpenAI仍能从软银等渠道筹集400亿美元,但整个VC行业已连续四年退出回报低迷,过度集中于AI领域的投资策略正在耗尽资金储备。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投机泡沫大多产生在传统VC周期之外。加密资金主要来自散户投资者,而AI实体资产则依赖科技巨头注资。这种偏离正常投资轨道的现象,反映出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失衡。当我们将目光转向微观层面,可以看到更多令人担忧的迹象。以MicroStrategy为例,这家更名为Strategy的公司试图通过不断增发股票来购买比特币,创造了一种看似永动的投资机器。但今年8月其股价下跌15%,表明市场正在重新评估这种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
在这种背景下,风险投资模型的未来可能不得不转向中国和欧洲。美国耗费三代人建立起来的创新供应链正在断裂,而重建之路远比摧毁更为艰难。在投机狂欢与制度崩溃的双重打击下,美国科技霸权正迎来前所未有的黄昏时刻。这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危机,更将对全球科技创新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世界各国都在密切关注这场变革,准备在新的科技格局中寻找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