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球资讯 >  深度分析 >  拯救地球的ESG基金 为何投资毁灭世界的武器?
拯救地球的ESG基金 为何投资毁灭世界的武器?
林天心 来源: 2025-08-27 10:14
        
重点摘要
欧洲ESG基金投资核武器相关企业的数量激增超50%,道德标签与致命武器的结合,正悄然重塑所谓“可持续投资”的边界。

当“可持续投资”的标签开始覆盖核武器产业链,ESG——这个原本象征绿色与道德的理念——似乎正跌入一场身份危机。根据彭博社汇编的数据,自2022年2月俄乌战争爆发以来,欧洲市场中有涉核武器业务的ESG股票基金数量迅速上升,超过2000只,增幅高达50%以上。换言之,几乎半数的欧盟注册ESG股票基金,正在以不同比例将资金配置于涉及核武制造、供应或运输的企业。

这一变化并非偶然。地缘政治格局的剧烈变动,促使资本重新审视所谓“可持续”的真正含义。欧洲领导人多次公开强调,不应让ESG投资的道德顾虑阻碍私人资本进入国防工业,尤其是用于构建应对俄罗斯的军事威慑力量。泛欧交易所首席执行官斯泰凡·布纳说得更加直白:“在新的ESG框架中,我们致力于通过强化欧洲的能源自主和防务能力来服务社会——这包括能源、安全和地缘战略。”

现实政治的权重显然压倒了理想主义的初衷。跟踪航空航天与国防领域的标普指数年内涨幅约40%,几乎是清洁能源指数涨幅的两倍。利益的驱动之下,英国宇航系统公司(BAE Systems)、空中客车(Airbus)、赛峰集团(Safran)等涉及核武器配套业务的公司,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ESG基金的投资组合之中。据彭博统计,目前以“促进ESG”为注册目标的股票基金,持有的核武器相关企业头寸合计约200亿美元。尽管这个数字仅占相关公司总市值约1.2%,但其象征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意味着ESG的伦理边界正在实质性松动。

制度层面的默许进一步助推了这一趋势。欧盟发布的《可持续金融披露条例》(SFDR)并未明确将核武器列入“争议武器”清单,而是将判断权交予金融机构,要求其自主论证投资的“可持续性”。这种政策上的模糊,使得资产管理人能够借助指数投资等工具,“被动”地将核武器产业链公司纳入产品,而无需主动做出伦理选择。正如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助理教授本杰明·布劳恩所指出的,这种设置几乎赋予基金公司“合理的推诿能力”。

 

但也并非所有机构都对此欣然接受。全球规模最大的挪威主权财富基金,仍明确将空中客车、英国宇航系统公司和赛峰集团列于投资禁止名单,理由是这些企业生产的核设备在“正常使用中可能违反人道主义原则”。不过这项坚持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挪威国内反对声音认为,随着欧洲安全环境急剧变化,是否应重新评估该名单已成为无法回避的议题。

在这场争论中,最值得玩味的或许是ESG概念提出者之一、前联合国官员保罗·克莱门茨-亨特的澄清。他强调,ESG从最初设立之时就不是道德标签,而是“基于财务重要性与受托责任的评估框架”。换言之,ESG从未承诺“道德纯洁”,它从本质上并不排斥国防甚至核工业——只要这些投资符合财务逻辑和政策合规要求。

然而这样的解释,对于期待ESG代表“更清洁世界”的普通投资者来说,难免产生认知落差。尤其当大量基金继续以“绿色”、“责任”和“可持续”为宣传卖点,却同时投资于核武器相关领域,信息透明度和消费者信任无疑会受到挑战。更不用说ESG投资另一重目标——气候变化——与国防工业扩张之间存在的内在矛盾:碳核算机构格林利指出,仅北约2024年度军费开支对应的碳足迹就约2.56亿吨,是希腊全年排放量的五倍。一旦北约成员国实现国防开支翻倍目标,其碳排放体量将更加可观。

某种意义上,ESG基金是否应当接纳核武器,已超越单纯的伦理辩论,成为测探资本如何回应时代危机的试纸。广岛原子弹爆炸纪念馆中留下的苦难记忆,似乎难以抵挡现实政治的投资逻辑。但正如日本可持续发展专家贝斯利克所言,或许每一个决策者都该去广岛看一看,认真思考“究竟什么样的未来才称得上安全与可持续”。在战争阴影回归欧洲的今天,ESG基金的转向折射出一个更为冷酷的问题:当生存受到威胁,道德是否会成为第一件被抛弃的行李?

相关资讯
标签: ESG投资可持续金融核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