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想买东西,不用自己费劲儿去逛了,AI正在悄悄地把你的购物方式彻底改写!
以前,咱们买个东西,得打开淘宝、亚马逊,货比三家,看评论,然后一步步手动下单,但这已经是过去式了。现在全球最顶尖的AI公司,从OpenAI到谷歌、微软,都在把购物变成AI智能体的核心功能。这可不仅仅是技术升级,这根本就是一场颠覆整个电商格局的革命。
具体怎么颠覆呢?以OpenAI为例,它更新了自己的购物系统“Agent”,以后用户买东西,可能根本不用再点开任何一个购物App了!你可以直接对ChatGPT说一句:“帮我买周末烧烤要用的所有食材。”这AI智能体就直接去超市网站帮你浏览、加购物车,最后你只要点个确认付款就行了!
更厉害的是,OpenAI甚至在测试内置支付系统,也就是说,未来你可能连跳转到电商平台都不需要,直接在ChatGPT里就能完成下单,这意味着AI在未来,可能全面接管咱们“人”的购物角色。
不光是OpenAI,Perplexity也上线了新功能,能跨App帮你完成购物、日程安排、发邮件这些事。微软也搞出了能浏览网页的“Action”功能。谷歌更是推出了AI模式和价格提醒追踪器,让购物更个性化、更有效率。就像谷歌购物的副总裁Lilian Rincon说的:“AI购物就是为了帮你省去那种‘开20个页面查价格’的痛苦!”
这种趋势,正在改变品牌的流量入口逻辑——未来谁掌握了AI流量,谁就掌握了电商的未来!
以前品牌为了引流,得自己建网站、做SEO优化、投广告。但现在,消费者连网站都不想进了!他直接问AI:“帮我买一条适合南法婚礼穿的裙子。”AI直接给出几个推荐选项。就意味着,品牌光讨好咱们人类消费者还不够,还得想办法讨好AI这个答题官。
所以现在很多商家已经开始研究怎么取悦AI了。比如,他们会用更长、更精准的关键词,因为AI是根据搜索引擎的排名来挑选内容,这意味着谁排得靠前、谁就被推荐。而且商家需要训练AI理解自己的品牌、产品、特性等,提高品牌出现在AI推荐结果中的概率。
商家还把网站加载速度优化到3秒以内,因为AI对网站性能非常挑剔,如果你的网站加载太慢,可能会被AI忽略。所以除了内容,技术优化(如加载速度、结构化数据)也成为新战场。
另外,商品描述得适应语义搜索了。什么叫语义搜索?就是用户不再搜白T恤,而是搜适合海边度假的穿搭。因为用户会用更宽泛的方式表达购物意图,品牌商品需要能被AI理解这种模糊表达,而不是具体搜索某一件时装单品。
还有,品牌还得在权威网站上多露脸,这样才能提升在AI结果中的可信度。
而且,AI更擅长读字而不是看图,这就让清晰直接的文字广告对AI更有效。图片华丽但没有清晰文字标签的内容,很可能被忽略。这意味着,那些简单直接的文字广告,可能更适合品牌提升在AI聊天机器人结果中的曝光。
现在甚至还出现了Profound、Refine这些初创公司,专门提供“品牌在AI中是否有露出”的监测服务,意思是监测某个品牌在人工智能的回答或内容生成里有没有被提到,比如如果有人用ChatGPT问“最好的运动鞋品牌有哪些?”AI回答里有没有提到Nike或Adidas,这就算品牌露出。这感觉是不是就像以前的“百度指数”?要知道,以前大家会用百度指数(或谷歌趋势)来看,一个词在搜索引擎里被搜索了多少次,从而衡量它的热度。
现在变成了ChatGPT露出率,人们关心的不是有多少人搜索品牌,而是“AI在生成内容时,有没有、以及多频繁地提到这个品牌,时代真的变了。
更让人细思极恐的是,AI可不光是电商助手,它正在悄悄地吞噬传统的搜索流量。数据显示,目前欧洲有将近60%的谷歌搜索,用户看完AI生成的摘要就不再点击链接了,意思是用户更依赖由AI生成的摘要文字来获取答案,这对广告商、电商、品牌商都意味着流量在断崖下滑。
Gartner更是预测,到2026年,传统搜索流量可能会下滑25%。如果你是做SEO、电商运营或内容流量的,这条预测非常重要——传统搜索正被AI蚕食,企业必须重新布局AI入口。大量的电商网站可能会逐渐失去自然流量来源,未来品牌不只要在亚马逊这种平台电商卖货,更要适应一个‘到处都有AI智能体在卖货’的世界。你不再是直接面对消费者,而是面对AI。
总的来说,未来购物的逻辑彻底变了!不再是人去主动找商品,而是商品要争取被AI选中。品牌面对的不再是消费者,而是AI智能体。你买什么,也不再取决于广告或者商场位置,而是取决于AI算法给出的答案。
品牌不能再只把官网、电商平台、亚马逊作为主要销售阵地。未来交易链条中,AI助手可能就是主战场,用户根本不会来你的网站。AI代理自动为用户决策购物时,品牌变得不重要,因为消费者不再亲自浏览网页、比较选项,而是被系统直接喂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