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记忆长河中,祖父总爱守着那台老式黑白电视,沉浸在职业摔跤比赛的激烈对抗里,年幼的我偶尔也会陪伴在旁。彼时的摔跤赛场,既无丰厚奖金诱人,也缺乏崇高声望加持,甚至难以跻身正统运动之列。谁能料到,曾经无人问津的摔跤赛事,如今竟摇身一变,成为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全国性产业?
而当下的美国,正上演着一场比职业摔跤更扣人心弦、影响更为深远的 “政治摔跤” 大戏 —— 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与哈佛大学之间的激烈对决,这场较量的走向,不仅关乎美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命运,更可能深刻改写整个美国社会的发展轨迹。
(哈佛商学院)
时间来到 2025 年,特朗普政府与哈佛大学的冲突瞬间占据美国各大媒体的头条版面,这场对决被舆论称为本世纪最重大的政治较量。一方是凭借商业策略和政治谈判闻名的特朗普,他头顶 “作家” 光环,名下拥有超过 20 本畅销书,言辞风格向来直来直去、毫不避讳,不过外界始终对他的阅读量和知识储备存疑;另一方则是即将迎来 390 周年校庆的哈佛大学,作为全球最富有、最负盛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哈佛长期以来都是学术自由和精英教育的标志性象征。
这场冲突的导火索,源于特朗普政府对美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意识形态干预。2024 年,加沙冲突爆发,一场校园抗议浪潮如汹涌潮水般迅速席卷美国全境。哈佛等一众顶尖大学,因学生们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议活动,成为舆论风暴的中心。以色列政府及其在美国的支持者对此反应强烈,严厉指责这些大学未能有效遏制所谓的 “反犹主义” 和 “反锡安主义” 思潮。特朗普政府敏锐捕捉到这一契机,果断将矛头对准以哈佛为代表的精英院校,试图凭借经济和行政手段,迫使这些大学屈服于政府意志。
特朗普政府针对哈佛采取的措施堪称极端。先是冻结超过 20 亿美元的联邦研究资金,这对依赖科研投入的哈佛来说,无疑是切断了重要的资金命脉;紧接着威胁取消哈佛的非营利机构免税地位,这一举措若真实施,将给哈佛带来巨大的财务压力;更有甚者,禁止哈佛招收国际学生,直接冲击了哈佛国际化的教育生态。这些行动不仅是对哈佛经济层面的沉重打击,更是对其学术自由这一核心价值的直接挑战。哈佛大学校长艾伦・加伯(Alan Garber)毫不退缩,公开拒绝政府要求,严正指出这些干预行为 “非法且有害”,并誓言全力捍卫大学的自治权和宪法赋予的权利。哈佛的强硬态度迅速引发全国媒体的高度关注,《纽约时报》更是投入 18 篇文章、30 名记者的强大阵容,对事件进行全方位报道,足见这场冲突的重大意义和影响力。
这场 “政治摔跤” 的背后,实则是特朗普政府与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之间深刻的意识形态对立。特朗普政府对哈佛等大学的指责可谓 “多管齐下”,不仅批评这些大学支持 “跨性别政策” 和 “多样性、公平与包容性”(DEI)项目,还揪着所谓 “反犹主义” 问题不放,将其作为攻击的重要把柄。特朗普本人更是言辞犀利,公开放言哈佛已不再是顶尖学府,而是沦为 “教授仇恨和愚蠢” 的笑话,直言其不应再获得联邦资助。这种攻击绝非偶然和孤立事件,而是特朗普政府长期以来对学术界不满情绪的集中爆发和延续。
回顾特朗普的第一任期(2016 - 2020),便能发现他对高等教育施加影响的端倪。当时,他任命琳达・麦克马洪(Linda McMahon)这样毫无学术背景的人士领导教育政策。麦克马洪出身职业摔跤行业,以企业家身份进入教育领域,其推行的政策明显以意识形态为驱动,试图将大学纳入政府的掌控范围。到了 2025 年,特朗普政府对大学的施压进一步升级。哥伦比亚大学就因学生在加沙冲突中的抗议活动,被剥夺 4 亿美元联邦资金,其中东研究项目还被置于 “学术托管” 之下,最终迫使校方领导层辞职。哈佛随即成为下一个目标,政府要求其配合逮捕批评以色列的外国学生,并接受外部机构监督,美其名曰确保 “观点多元化”,实则是对哈佛学术自由的粗暴干涉。
哈佛之所以态度强硬,根源在于其对学术自由的坚定坚守。校长加伯明确表示,无论哪个党派执政,政府都无权干涉私立大学的教学内容、招生标准以及科研方向。这一立场不仅是对特朗普政府的有力回击,更是对美国宪法所保障的学术自由原则的捍卫。然而,哈佛的抗争并非没有代价。一旦国际学生招生资格被取消,学费收入将大幅减少;联邦资金的冻结,也会对其科研项目的推进和全球学术声誉造成严重威胁。
这场特朗普与哈佛的角力,表面上是政府与大学之间的权力争斗,实则背后牵扯着众多社会和政治议题,其影响广泛而深远。从不同角度来看,各方在这场博弈中的得失也各不相同。
赢家
哈佛在这场冲突中的勇敢抗争,使其成为美国第一家公开叫板特朗普政府专制行为的强大机构。尽管作者曾多次批评哈佛存在官僚主义、腐败和不公等问题,比如指出其逐渐演变成 “巨型对冲基金”,偏离了学术中心的本质,但在此次角力中,哈佛坚守学术自由和宪政原则,成为了至关重要的防线。哈佛的立场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其他大学的抗争热情,哥伦比亚大学等机构纷纷响应,开始联合抵制政府的不合理干预,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反对特朗普相关政策的学术力量。
这场冲突引发了全国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报道,尤其是《纽约时报》的大规模投入,充分凸显了事件对美国社会的重要性。媒体通过持续追踪和深度报道,将哈佛的抗争故事放大,成功重新点燃了公众对学术自由和政府权力边界的讨论。这种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法律挑战和政策调整奠定了舆论基础。
输家
特朗普政府采取的极端政策,如威胁取消哈佛免税地位、禁止国际学生招生等,遭到各界广泛批评,被斥为 “敲诈” 和非法行为。这些政策不仅未能让哈佛屈服,反而将政府的无知和专制倾向暴露无遗。回顾特朗普以往的政策,其 “卡通式” 的关税政策以及此次对教育领域的不当干预,都显示出他在治理过程中缺乏深思熟虑,这些行为很可能进一步削弱他的政治支持,损害政府的公信力。
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对哈佛的国际学生群体造成了直接且严重的冲击。现有国际学生面临着转学或被驱逐的困境,未来招生限制更会大大削弱哈佛在全球范围内的吸引力,导致学术多样性受损。这不仅会给哈佛带来财务上的危机,从长远来看,还可能致使美国高等教育在全球的竞争力下滑,影响美国在国际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
特朗普政府对哈佛等大学的攻击,本质上是对整个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严重威胁。冻结联邦资金、强制实施 “学术托管” 以及限制言论自由等行为,将严重破坏大学的独立性,削弱其研究能力。有观点警告称,这种破坏程度堪比中国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的冲击,若不及时纠正,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修复可能需要一代人的时间。
(麦卡锡主义盛行的50年代,红帽乱飞,麦卡锡议员右二)
事实上,政府与学术界的冲突在美国历史上并非首次出现。早在上世纪 50 年代,麦卡锡主义盛行,以 “反共” 为名对大学展开意识形态清洗,众多学者和学生迫于压力,不得不保持沉默,学术自由遭到严重践踏。到了 60 年代,罗纳德・里根竞选加州州长时,借反越战抗议浪潮之机,对伯克利大学发起攻击,妄图通过政治标准干预教师任命,同样是对学术领域的不当干涉。特朗普此次的策略与这些历史事件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明显不同。他将攻击目标锁定为 “反犹主义” 和 “反锡安主义”,并且采用更为直接的经济手段施压,手段之激进远超前辈。
麦卡锡和里根的攻击主要集中在意识形态层面,而特朗普政府直接通过冻结资金、取消招生资格等手段,对大学的生存构成威胁。这种 “敲诈” 式做法被前哈佛校长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批评为非法行为,因为其违反了法律规定的必须举行听证会和提前通知的程序。
特朗普与哈佛的这场政治角力,其影响绝不仅限于当下,很可能对美国高等教育和宪政体系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一方面,哈佛的抗争极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促使其他大学联合起来,形成更广泛的学术联盟,共同抵制政府的不合理干预。另一方面,这场冲突可能促使法院介入,对特朗普政策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回顾 2023 年,最高法院以 6 比 3 的裁决推翻了哈佛的平权行动政策,这显示出司法系统对大学政策的审查力度正在不断加大。同理,哈佛也可能通过法律途径,寻求禁制令,暂停特朗普政府的行政命令。
然而,哈佛想要取得最终胜利并非易事。尽管其庞大的基金会(约 500 亿美元)能够在短期内缓解财务压力,但从长期来看,国际学生的流失和联邦资金的持续减少,必然会削弱其在全球的影响力。从更宏观的层面看,美国高等教育体系若持续遭受政府干预,将逐渐失去创新活力。国际学生可能会将目光转向加拿大、英国等国家,这不仅会使美国高等教育的经济收益受损,更会削弱美国的软实力。
从社会层面而言,这场角力还可能进一步加剧美国的政治极化。特朗普的支持者将其政策视为对 “左翼大学” 的必要纠正,而反对者则将其视为对学术自由和宪法原则的严重攻击。有观点预测,这场冲突或许会成为美国革命性变革的起点,公众对特朗普政策的不满情绪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很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社会动荡。
尽管多年来我对哈佛存在的官僚主义和腐败问题屡有批评,但在这场与特朗普的激烈角力中,我毫不犹豫地坚定站在哈佛一边。哈佛的抗争,不仅仅是为了捍卫自身的学术自由,更是为了守护美国宪政体系的根基。特朗普政府滥用权力的专制行为,如冻结资金、威胁免税地位、限制国际学生等,充分暴露了其对权力的不当使用。这场 “政治摔跤”,关乎的不仅是哈佛的未来,更是美国社会能否继续秉持自由与多元价值观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