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球资讯 >  社会热点 >  宗教这门生意
宗教这门生意
奥派中国 来源: 2025-08-01 05:29
        
重点摘要
少林寺释永信事件折射出佛教商业化问题,个体经历揭示信仰与商业的矛盾。

2025 年 7 月 27 日,少林寺管理处通报释永信因涉嫌挪用资产、违反戒律接受调查,这一事件如同一把利刃,剖开了佛教商业化的复杂肌理。而我大学同学的亲身经历,更从个体视角印证了这一现象的深层逻辑- 她曾与一位还俗和尚相恋数年,婚后产子又走向离婚,这段故事让我真切感受到:佛教真的可以成为一门利润丰厚的生意。

那位还俗僧人在 2000 年前后投身佛教相关产业,借着江浙地区经济腾飞的东风,精准捕捉到当地信众与生意人的需求。彼时民营企业蓬勃发展,许多商人将布施寺庙视为积累福报的途径,对佛像、念珠、香烛等宗教用品需求旺盛。他凭借对佛教文化的熟稔,从流通法物到承接法事,生意越做越大,短短数年便积累起可观财富。

这种民间自发形成的宗教商业生态,与少林寺的商业化形成了奇妙的呼应。释永信自 1999 年执掌少林寺后,推行的商业策略本质上与那位还俗僧人异曲同工:将宗教符号转化为可交易的文化资本。他组建的少林武僧团在全球巡演,本质上是把武术从修行方式变成表演商品;他注册 “少林寺” 商标进行IP品牌授权,将千年古刹的无形资产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加盟费;他推动少林寺与影视公司合作,让禅意与侠义成为票房密码。2024 年少林寺景区年收入达数亿元,关联的 18 家公司涉及资金超 30 亿元,这种规模已远超单纯的 “以寺养寺”,形成了完整的宗教商业产业链。

佛教商业化的蔓延,有着深刻的时代土壤。市场经济浪潮中,寺庙的生存模式必然发生变化 —— 明清时期靠田产收租的方式早已过时,而修缮古建筑、供养僧众的成本却逐年攀升。2000 年后,地方政府大力推行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许多寺庙被纳入旅游景区管理,门票分成、文创销售成为标配。苏州寒山寺仅新年敲钟权就能拍出数十万元高价;而少林寺所在的登封市,更是将 “少林文化” 作为支柱产业打造,这种官方与宗教场所的利益捆绑,加速了商业化的进程。2015年前后就有少林从业僧人对释永信做了同样的举报,但最后在释永信的长袖善舞下,不了了之。地方政府对释永信的保护,可以解读为对地方经济利益的保护。

但过度商业化的隐患早已显现。我同学的前夫后来与我同学在价值观上已经产生了严重分歧,“他总说自己在做功德,可眼里只剩下钱了”。这种异化在少林寺同样存在:释永信被指控的挪用资产、违反戒律等问题,本质上是宗教权力与商业资本结合后的必然产物。当袈裟下藏着账本,当念珠串起的是利益链条,佛教 “无欲无求” 的核心教义便被彻底解构。更值得警惕的是,那位还俗僧人曾得意地告诉我同学,他能 “运作” 僧人身份 —— 花几万元就能让普通人短期 “出家”,再以 “高僧” 身份为商人站台,这种对宗教身份的商品化,早已触碰了信仰的底线。

如今,释永信事件引发的讨论仍在发酵,而同学早已与前夫断了联系。据说他后来转向经营素食餐厅,依旧打着 “禅意养生” 的旗号。这两个相隔千里的案例,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当佛教从精神信仰蜕变为利润工具,当烧香拜佛变成明码标价的服务,我们失去的或许不只是宗教的纯粹性,更是一个民族对精神世界的敬畏之心。如何在市场化浪潮中为宗教保留一块清净之地,既需要制度层面的规范,更需要每个参与者的清醒认知 —— 有些东西,终究不该被标价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