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球资讯 >  债券 >  德国走在债务陷阱的边缘
德国走在债务陷阱的边缘
股海柠檬精 来源: 2025-09-18 02:33
        
重点摘要
德国的特别基金就是一种 影子预算。表面上是专项资金,实际上是政府通过会计手法突破债务刹车的办法。它让政府能继续大量花钱,但带来的后果是 财政透明度下降、债务风险增加。

德国最近的财政操作被很多人批评是“玩弄会计把戏”,甚至有声音警告,德国可能正在重蹈法国的覆辙,掉进债务陷阱。

先来看看德国的操作。为了规避宪法规定的债务刹车,也就是他们严格的财政纪律,德国政府最近搞出了一套“特别基金”的操作。说白了就是把一大堆开支,偷偷塞进这些影子预算里。结果表面上看起来,他们没超预算,符合规定。但实际上这些钱都是靠借债来的,就是用新债去填补旧的支出缺口。德国央行、审计署、还有纳税人协会都看不下去了,直接批评这根本就是“玩弄会计把戏”,逃避大家的监督。

回顾法国的教训就明白了。法国这些年就是靠不断借债来掩盖财政问题,结果导致债务彻底失控,最后连惠誉这样的评级机构都直接下调了法国的主权信用评级。所以,批评者就警告德国,如果继续这么玩下去,法国的今天,可能就是德国的明天。

对此,德国政府解释说,这些钱都是为了国家长远利益,比如国防开支,还有基础设施现代化,要修复那些破破烂烂的交通、能源系统。政府和媒体还把这包装得特别高大上,理由是为了国家未来发展不得不这么做。

但德国纳税人协会可不买账,他们直接点明了,这就是一场巨大的债务转移游戏。本来应该用税收来支付的开支,现在被偷偷塞到特别基金里,用新借的钱来兜底。结果就是债务越堆越高,但财政的透明度却越来越差。这不就是把现在的账单,推给未来的民众来买单。

有评论就批评说,现在很多危机,比如过度管制、能源政策失误、财政膨胀、高税收,其实都是国家自己一手造成的。但政府却反过来宣称,要靠更多的干预来解决问题。这就好比一个嗜酒的瘾君子,先赊账,再借邻居的钱,最后直接偷柜台上的酒。政府如果沉迷于债务和中央计划,最终会把德国拖垮。

更让人担忧的是,面对这种状况,无论是议会还是媒体,反对的声音都非常微弱,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公众舆论来阻止这种危险的政策。连一向很少直接介入政治的德国央行,在8月份的月度报告里都罕见地发声了。他们批评说,特别基金会导致本来承诺给地方政府的资金,被挪去填补预算缺口,而不是真的用来搞基础设施或气候项目。而且,这种做法缺乏有效的效率监督机制,会掩盖真实的财政状况,削弱预算纪律。

德国央行甚至预测,未来两年德国赤字会升到GDP的4%。这还是在假设经济不进一步恶化的情况下。他们表示,分配给地方和市政的1000亿欧元,很可能会被滥用,而不是投入到政府对外承诺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去。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这种国家衰落的感觉是实实在在的。公交铁路破旧,常出故障。高速公路拥堵,年久失修。甚至一些桥梁都存在坍塌风险。民众每天生活在这种环境里,自然会感受到国家正在衰落。

德国央行警告说,德国现在正处于一种救火模式,用财政补贴和社保开支来填坑,但却没有解决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比如效率低下、基础设施落后。新的支出很可能被短期消费吃掉,而不是真正进入长期投资。他们建议,德国应该严格限制借债能力,提高财政透明度。特别基金即使存在,也只能是临时措施,并且必须受到议会的严格监管。

联邦审计署也早就呼吁了,新的信贷资金必须更严格、更有针对性地使用,对那些被滥用的资金,政府应该保留追回权。因为过去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无论是移民融合基金,还是新冠疫情援助,预算都故意定得过高,多余的钱最终都被挪去补贴福利缺口了。说白了,这根本就是一种财政障眼法——对外说是专项资金,其实就是掩盖新债,把账单推给未来。

从短期来看,这些隐性举债和特别基金的操作,可能给执政联盟争取了一点喘息时间,避免了过大的反对声浪。但从长期来看,这无疑会削弱投资,阻碍改革,加速德国的结构性衰退。柏林政府现在这种通过影子预算和特别基金来维持财政运转的做法,政界几乎形成了一种共识——只要会计手法足够聪明,加上政府强力干预,就能同时解决财政危机和经济疲软。

但批评者认为,这简直就是典型的凯恩斯主义幻想,国家自以为无所不能,可以靠大规模支出拉动经济。但现实一再证明,中央计划失败后,政府就会把责任推给债券市场,说是市场不愿意接受债务万能论。

无论怎么包装,特别基金的本质都是政治失败的象征。每一欧元,如果被国家通过债市抽走,再投入庞大的财政再分配机器,就意味着私营经济失去了一欧元。每一个靠举债支撑的国家政策,最后都会留下新的债务。而这些债务最终只能通过更高的税收,或者通货膨胀来稀释,来让普通人买单。

所以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靠债务驱动的财政扩张,只会制造坏政策,根本无法真正解决德国当前的经济和财政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