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球资讯 >  宏观数据 >  蒙古有矿 为何贫穷
蒙古有矿 为何贫穷
奥派中国 来源: 2025-09-17 11:12
        
重点摘要
这本应该成为中国北部的“澳大利亚”,地广人稀且矿产丰富的蒙古,为什么不仅没发达起来?而且还沦落为颜色行业的天堂,穷得叮当响。

坐拥价值数万亿美元的矿产,可蒙古人活得比非洲的黑哥还要惨。GDP甚至还不如蒙牛集团买牛奶一年的营业额多,经济总量更是被内蒙甩出20倍。

这本应该成为中国北部的“澳大利亚”,地广人稀且矿产丰富的蒙古,为什么不仅没发达起来?而且还沦落为颜色行业的天堂,穷得叮当响。

今天蒙古的首都乌兰巴托,有80万人挤在蒙古包里。所谓的城区没有集中供暖,没有下水系统,平均零下三十度的冬天,家家户户烧着最劣质的煤和牛粪取暖,呛人的浓烟让乌兰巴托成为世界上污染最重的首都。

冬天一场雪灾就能让成千上万的牧民破产,几十万头牲畜被冻成冰雕,牧民积蓄一夜清零。

那里的年轻人最大的梦想是当公务员,或者跑到韩国打黑工,因为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除了去矿山当苦力,几乎没有相应的工作机会。

我们讲996已经够辛苦了,可在蒙古国呢,996那是福报,007才是常态。外蒙古的矿工,他们每天深入地下矿井工作的时长高达12个小时,一天却只能赚到60块钱,时薪只有五块。作为此前传统的游牧国家,为什么不去养牛养羊、从事畜牧业,要这么幸苦的去挖矿呢?

因为现实中的蒙古草原,早就已经成了一座巨大的贫困制造机。根据蒙古的土地法,牧场属于国家所有,公共使用的结果,就是所有人只管去用,没人去维护。

1990年蒙古国牲畜总量是2500万头,苏联解体后,牲畜被私有化了,但土地没有。

牧民很快意识到谁的羊多谁就占便宜,于是一场疯狂的竞赛开始了,到2019年,牲畜数量飙升到7000万头,而同期蒙古人口仅增长了50%,单位面积的草原承载压力增加了2倍,超过70%的牧场已经出现了退化。

极端天气蒙古高原地处内陆,全年平均降水量不超过250毫米,极端的放牧让这个地方,夏天特别容易干旱,冬天又很容易出现暴风雪,当极端天气一来,牛羊大片大片的死亡。比如2009年那个冬天,一场“白灾”就导致超过800万头牲畜死亡,无数牧民家庭在一夜之间破产,那怎么生活呢?就只能去挖矿了。

蒙古人认为土地是神圣的,是祖先的遗产,是不可分割的集体财产。

这种观念很普遍,可是后果却是灾难性的。你是一个牧民,脚下的草原不是你的,你只是个过客,你的财富就是你家的那几百头羊。你的生存逻辑变得简单粗暴,就是要把公共草原上的草转化成自家羊身上的肉。

至于那片草地明天会不会沙化,明年能不能早出草,跟你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土地是私有的,如果有明确的主人,那整个逻辑就变了。一个拥有自己土地的牧民,会像企业家一样经营自己的牧场,他会把草原的健康视为自己最重要的资产度,放牧就是在消耗自己的本钱,他会研究轮牧,会投资建设,会小心翼翼的维护这片能给子孙带来源源不断收入的土地,因为这片草场的价值就是他家庭财富的价值。

清晰的产权会把一个掠夺者变成一个守护者。 

但是蒙古没有走上这条路,集体主义观念让他们走上了一场永无止境的零和游戏道路,结果就是集体贫困。

草原上那种模糊的集体主义观念,到了矿产领域就变成了更加凶猛的怪兽。

根据其矿产法,战略性矿产必须由国家控股。

蒙古有超过100家国企,他们不仅垄断了矿产,还涉足能源、交通、通信等各个领域。其中最大的几家如额尔登特矿业公司和TT矿业公司,收入一度占到国家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这些企业才是蒙古经济的绝对主角。

蒙古的国有矿企,本质上就是一个政治分赃的平台,钱不是市场上融资或者赚来的,是国家财政划拨的,是国际组织贷款给的,他不用对任何一个具体的老板负责。名义上是人民拥有,但是人们从来没有获得过什么。

在这种组织内部,商业逻辑全部失效。一个项目亏损无所谓,只要能给某个大人物的家乡带来几个就业岗位,就能拿到上亿的拨款。一套设备在仓库里放到生锈,只要采购的过程中能让某些人拿到回扣,这笔买卖就值了。2019年爆出丑闻,执政党买官卖官,一个司长多少钱,一个局长多少钱,明码标价,这种环境下,你指望国企能搞好经营,简直是天方夜谭。

本来按照蒙古的资源储量,本来应该是另一个超大版的鄂尔多斯,这里提一句,中国内蒙古的鄂尔多斯总人口是220万,人均GDP却突破了4万美元,碾压北上广深雄居中国第一。

我们看人均数据就更直观了,它的人均煤炭储量8300吨,人均铁矿石571吨,人均铜矿8.8吨,它的单位都是吨,那中国呢?人均煤炭只有234吨,人均铜矿就只剩29公斤了,哪怕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稀土,人均也只有314公斤。可蒙古国呢?人均稀土大约在十吨。

但如今呢?错误的集体主义观念导致了产权模糊,模糊的产权催生了掠夺性的国企和短视的分赃式政治。最终,蒙古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而不尊重产权更是败坏的营商环境的根源,让外国投资者伤了又伤,多次遭受重创,导致外资持续外流。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蒙古的营商环境排名在全球150位开外,腐败和法治缺失是主要痛点。一个典型的案例是瑞士商人恩里克·希施贝格尔2010年代中期在蒙古投资的矿山设备被员工非法转卖。他原本在蒙古设立了设备租赁公司,为矿业提供支持,但当地员工将价值数十万美元的设备私自出售给第三方,甚至在法律途径维权时,蒙古法院系统效率低下、腐败横行,他最终无法追回损失,只能被迫退出市场。而同样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了2020年以后另外一个瑞士商人身上,暴露了蒙古在商业治理方面十年来没有改善。
再举个例子,2015年,英国投资者在铜金矿项目因与政府在税收和股权分配上的纠纷,建设进度严重滞后,额外成本高达数十亿美元,迫使公司高层多次与蒙古议会谈判。这些事件不仅吓退了潜在投资者,还让蒙古的矿业外资流入量从2012年的峰值急剧下降至如今的低谷,进一步加剧了失业和贫困问题。
更致命的是,2006年,蒙古国还搞出一个法案,要求外资矿产公司缴纳68%的矿产税,这就导致大批的外资企业撤离,你想当矿工你都找不着工作。非法采矿成为无数蒙古人唯一的生存途径。可他们没钱,买不起设备,就只能靠体力劳动人工采矿,每天深入矿井连续挖矿12个小时,根本见不着白天的太阳,28%的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年收入低于9400块钱,还有15%的人口处于极端贫困,一年赚不到5700块钱。
想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不需要更高明的计划,也不需要更慷慨的援助,它需要的是一场观念上的革命。承认私有产权保护,私有产权才是一切财富创造的起点。今天你去乌兰巴托,看到的不是一望无际生机勃勃的大草原,也不是宁静祥和星光璀璨的夜空,而是捡煤渣、烧废旧轮胎点火取暖的老妇人。是没日没夜下井挖矿,没有前途没有未来的蒙古男人。本来可以成为另外一个鄂尔多斯的蒙古,脱离中国80年,今天的外蒙古人正在被一座座矿井掐住了命运的咽喉。

相关资讯
标签: 国家经济宏观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