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炒房客又开始忽悠抄底了,说什么国家要出稳房价的政策了。
国家稳房价,是要稳你们这些炒客的房价么?给你们接盘么?
从中指研究院的百城房价数据来看,一手房市场尚算稳健,二手房房价则已岌岌可危。
从39个重点城市的监测数据分析,一手房(新房)价格是温和在上涨,而二手房则是在挤泡沫,在下跌,挂牌量更是居高不下。
据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400万亿以上,要撑起整个市场,需要的资金体量,不是08年,16年的几万亿就行了的。
我认为,国家还是会坚持“房住不炒“,不吹泡沫为前提,同时帮地方财政脱困。
我们知道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便是土地出让金。
如今,各地政府都在解决去库存的问题,库存主要就是新房和一手房。如果购房者纷纷转向降价的二手房,将进一步挤压新房销售空间。
因此,政府“稳房价”、保市场的重点,必然落在新房上。
为什么?
因为新房销售直接驱动土地出让和开发链条的运转。一旦新房市场没有流动性,土地出让金锐减,这将重创地方财政,导致基础设施投资、社会保障等领域资金链断裂,甚至引发连锁债务风险。
相比之下,二手房交易虽活跃,但对财政贡献有限,主要依赖印花税等零散税收。政府通过保新房,不仅能维持土地财政的稳定,还能刺激上游建筑、建材等产业复苏,从而支撑整体经济大局。在当前经济转型期,这已成为政策优先考量。
政策层面就给你讲得很明白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让商品住房回归商品属性。”
什么叫商品属性?就好比你买了辆新车,经过了几年你想转手卖掉,你还指望它可以涨价卖掉?指望韭菜溢价接你的盘?如今,开发商库存要消化,土地财政要维稳,这些都不管,国家要优先富裕二手房东?
很明显没有逻辑,对不对。
虽然新房价格没跌还涨,但是,许多新楼盘的售楼部,从去年开始,就明里暗里搞潜规则,什么,赠送面积、赠送物业费、赠送车位、甚至有送黄金的,包括提高得房率这些,以这一类的方式来变通降价,如果你横向对比,二手房70%-80%的得房率,在新房动辄90%甚至超过100%的得房率面前,实在是不够看的,另外包括住宅品质、新型的4.0住宅概念,方方面面都是新房占有较大的优势。
你再从数据层面仔细来看,七月份住建部到广东和浙江两个省都进行调研,结论其实很清晰,房地产市场总体保持稳定态势,啥意思?百城新建的住宅均价,看一手房的均价,你不就看出来了吗?
这其实才是人家想要的房地产市场,七月份百城新建住宅均价是16877,环比是结构性的上涨了0.18%,同比上涨了2.64%。很明显,二手房的价格在房地产税全面铺开以前,实际上你对上面也好、对财政也好都是没有太大直接作用的,优先把资源给到开发商和土地财政,这也是非常正常的。
为什么这次七月的会议一点政策都没有呢?
因为不需要救,因为新房市场很明显,表现得还不错,没有必要去大张旗鼓。而且我们去观察从21年1月到现在,百城新建住宅和二手住宅他们的价格环比变化,中指研究院的数据,也很清晰的能得出这个结论。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不大力撑二手房市场? 撑二手房,则意味着,政府要重复过去棚户改造的散钱计划,400万亿的规模,要多少资金才可以起作用呢?
再者,这里还有财政利益的分配问题。
新房市场牵扯到土地出让金、开发商利润、税收和就业,形成一道庞大的产业链。而二手房交易,更多是个人资产转移,和政府关系不大。
所以,卖得越多新房,政府财源越充裕;而二手房火,财政的“热闹”就少了。加之,地方财政压力大,依靠土地出让金“养”城的局面,谁也不想改变。
“扶新压旧”,其实是一场“利益平衡”的博弈:保障财政收入优先,逐步削减二手房的市场空间。
而且部分地区银行也在“站队”一手房:房龄超过15年的二手房,贷款难度大,审批慢,经常折算价格七折甚至八折。而新房则评估满满,审批快速。银行也“站队”了:大把资源投向新房市场。在一些城市,二手房挂牌已超过90天,甚至半年无人问津。卖房难,出手渠道少,房价难上涨,二手房成了“沉重的包袱”。
总体上,我赞同这种“有保有压”的策略,它体现了从“救项目”向“好房子”转型的思路,这也让市场加重以房屋本身价值为导向,而不是加大大家的投机预期,避免重蹈过去过度刺激的覆辙。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