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新兴市场主权债券发行热潮席卷全球。根据摩根士丹利与国际金融协会(IIF)联合发布的数据,截至10月,发行总额已突破2400亿美元,超越2020年疫情期间的高峰,创下历史新高。
墨西哥和沙特阿拉伯领衔发行,土耳其、斯洛伐克与苏里南等国的数十亿美元债券交易相继落地,为这场全球资金迁徙再添火力。
这并非一次简单的融资热,而是全球资本版图的再平衡。发达经济体降息周期启动,美元走弱,资金重新寻找高收益港湾。相比美国国债4%的收益率,新兴市场主权债收益率普遍在5%至7%,吸引了养老基金、对冲基金与主权财富基金的重新布局。
在过去三年中,新兴市场债券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循环。2022至2023年,美联储激进加息,美元流动性收紧,新兴市场遭遇资本外逃,债券收益率飙升,融资几近冻结。然而进入2025年,形势急转直下。美联储已在9月降息25个基点,并暗示未来数月仍有三次降息空间。美元指数跌破102,全球债券收益率整体下行。资金重新流入新兴市场,带来“债券春天”的复苏。
墨西哥率先抓住窗口,年内发行逾400亿美元主权债券,用于高铁与能源基建;沙特阿拉伯则推出300亿美元绿色债券,用于Vision 2030多元化战略。土耳其、斯洛伐克与苏里南紧随其后,发行规模均超过50亿美元,用于稳定财政与偿旧债。这场热潮让新兴市场融资成本下降近1个百分点,平均发行期限延长至10年,显示市场信心显著回升。
分析人士指出,这一轮发债热不仅反映了市场对利率拐点的押注,也折射出新兴经济体的结构性焦虑。在高通胀与增长放缓的夹击下,许多国家财政赤字扩大,债券成为最直接的融资工具。根据IIF数据,2025年新兴市场公共债务占GDP比重已升至64%,较2019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
以墨西哥为例,其基础设施与制造业回流浪潮正为“北美再工业化”提供支撑,但财政支出持续膨胀;沙特的能源转型同样需要外部融资支持。对于土耳其与尼日利亚等高风险国家而言,债券更是维系市场信心的生命线。从短期看,债券发行为经济注入了资金“活水”;但长期而言,若缺乏有效投资与稳健管理,热钱退潮后或再度引发债务危机。
今年的全球债券热,也离不开宏观环境的转暖。美联储和欧洲央行的宽松预期释放出大量流动性。与此同时,国际政治风险有所缓解——中美贸易摩擦降温,特朗普政府削减进口关税至15%,让全球风险资产重新受捧。欧盟的绿色转型基金则进一步推升需求。欧洲投资者涌入拉美与中东的绿色债券项目,墨西哥、巴西和沙特成为首批受益者。仅绿色债券一项,就占新兴市场主权债发行总量的约20%,创历史新高。
这种局面,使新兴市场不再只是“投机热钱”的游乐场,而逐步成为全球可持续投资的战略阵地。摩根士丹利分析师指出,“投资者的偏好已从短期套利转向结构性配置”,这意味着债券市场的波动性将降低,但债务可持续性将成为新的焦点。
2024年,新兴市场债务总额达到历史最高的96万亿美元。尽管2025年发行势头强劲,但债务负担正在侵蚀财政空间。以南非为例,其债务利息支出已占政府预算的21%;土耳其虽成功再融资,但外债滚动压力依旧。若未来美联储加息或全球资金流向逆转,这些高收益债市场可能再度承压。
国际评级机构警告,若美元意外走强或能源价格波动,新兴市场债券的违约风险可能上升。2024年阿根廷和加纳的债务重组案例仍历历在目,提醒投资者繁荣背后潜藏着脆弱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这轮发行潮中,债券用途呈现显著变化。过去,新兴市场多依赖发债“救急”,如今则更多用于结构性投资。墨西哥的债券资金投入铁路与港口项目;沙特绿色债券用于太阳能、氢能与碳捕捉计划;巴西和南非则将部分债务对接ESG投资者。债券市场正成为这些国家经济转型的“金融引擎”。
分析人士认为,这标志着新兴市场正从“周期型发债”迈向“战略型发债”。与之相伴的,是国际投资者结构的优化:养老基金、保险机构和主权财富基金的占比上升,短期投机资金减少。这种资金结构的变化,为市场提供了更稳健的支撑,也让新兴国家在全球资本体系中的话语权逐渐增强。
2400亿美元的数字,看似辉煌,实则是全球资本流动新阶段的缩影。新兴市场的融资盛宴,是一次战略性自救,也是一次风险博弈。利率拐点提供了时间窗口,但并非永恒;热钱回流带来繁荣,却也可能孕育新一轮债务危机。未来十年,新兴市场能否将短期热潮转化为长期韧性,取决于两点:其一,债务资金能否真正投入生产性领域;其二,能否在全球金融震荡中建立稳固的本币债券市场。
这场债券热,既是一场“资金迁徙”,也是一场“金融试炼”。当美元潮水退去,谁在裸泳,谁能留下长久的增长基础,才是这场纪录背后最值得追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