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日本经济就像现在的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制造行销世界,如日中天。尤其在汽车、电子等日本的商品,充斥美国市场。
美国贸易逆差激增,美元高估导致出口竞争力下降,国内制造业深受冲击。为了应对这一局面。美国里根政府, 联合英国、法国、西德和日本,于1985年9月在纽约广场酒店签署了《广场协议》(Plaza Accord)。协议的核心是干预外汇市场,推动美元对日元等主要货币贬值,以减轻美国贸易逆差压力。
这协议,等于是各国政府明牌要让美元贬值,日元升值,协议签署后,各国央行联手抛售美元,美元对日元迅速贬值。1985年至1987年,日元兑美元汇率从约240:1升值到120:1,升值幅度近50%。
日本出口商品价格随之上涨,美国进口日本商品的成本增加,美国贸易逆差短期内有所缓解。日本企业为了维持出口竞争力,压缩利润率,甚至将生产转移到海外。
与此同时,日本政府为了抵消出口下滑对经济的冲击,采取了宽松货币政策,降低利率,释放大量流动性。表面上看,广场协议达到了美国的目标,美元贬值,贸易平衡改善。
然而,这只是故事的开始,真正的陷阱正在悄然形成。
低利率和流动性过剩导致日本国内资金泛滥,大量资本涌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1985年至1989年,日经指数从约13,000点飙升至38,915点,上涨近3倍;
日本股市火到什么程度?
全民炒股已然成为街头景象。1989年,东京的证券公司外常排起长队,家庭主妇和学生挤在营业厅观看股票行情。出租车内常播放股市新闻,司机与乘客讨论“下一只潜力股”。据统计,1988年日本散户账户数激增至2000万,占总人口的六分之一。
日本20-30岁的年轻人热衷于购买路易威登、香奈儿等奢侈品,东京百货商店的奢侈品柜台人满为患。1989年,银座一家百货店的圣诞季单日销售额突破10亿日元(约700万美元)
日本企业和富豪则是利用低成本融资炒作资产,尤其是房地产,东京的土地价格则是被炒到了天文数字。
据日本国土厅1989年的数据,东京23区的商业用地平均价格约为每平方米3200万日元(约23万美元),1989年,东京23区内一套普通三居室公寓(约70-100平方米)的价格约为1亿至2亿日元(约72万至145万美元)。核心区域(如港区、千代田区)的住宅价格更高,单价可达每平方米200万至300万日元(约1.4万至2.2万美元)。
在1992年出版《日本泡沫经济》的书中,描述了这种投资狂潮和财富幻觉,书中说,某投资银行家在银座街头挥舞钞票抢打车,上车直接递给司机一叠10万日元面额的钞票(当时约合数千美元)作为小费。类似地,“砸”钱常发生在东京银座的夜总会。富豪和企业高管在点香槟塔、叫陪酒女郎,一晚开销可达1000万日元(约10万美元,1989年汇率)。
媒体报道过一位房地产开发商在银座夜总会用100万日元(约7000美元)现金点燃雪茄。
因为炒地产太赚钱了。1989年,银座核心地段,银座、丸之内和六本木的每平方米的价格在1亿至2亿日元(约70万至140万美元)据《日本泡沫经济》记载,银座某些地块的单价甚至达到每平方米3亿日元(约217万美元)。整个东京都的土地总值据估算可买下整个美国!索尼收购哥伦比亚影业,三菱地产买下纽约洛克菲勒中心。感觉,日本要征服世界”,
然而,资产价格的疯狂上涨并非基于实体经济的真实增长,而是货币政策失误和投机驱动的泡沫。
1989年,日本央行意识到泡沫风险,开始加息并收紧货币政策。此前的,外资是赚了汇率,又赚资产的红利,在央行收紧货币之际,纷纷离场,股市和楼市应声崩盘,1990年日经指数暴跌,房地产市场陷入长期低迷。许多企业因高杠杆投资破产,银行体系背负巨额坏账,日本经济陷入几十年的停滞。
美国的算盘:战略性压制
从美国的角度看,广场协议不仅是经济调整,更是一场战略博弈。20世纪80年代,美国感受到日本的经济威胁,尤其是在高科技和制造业领域的竞争。广场协议通过汇率调整削弱了日本出口竞争力,而日元升值带来的资本回流和泡沫化进一步拖累了日本经济。
美国不仅缓解了贸易逆差,还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日本的经济崛起势头。日本从“威胁”变成了“盟友中的问题”,其全球经济影响力大幅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协议中几乎未承担实质性代价。美元贬值虽对美国出口有利,但美国并未因此调整自身经济结构,消费驱动的经济模式依然依赖进口。而日本却因汇率调整和后续政策失误,付出了沉重的长期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