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韩国济州岛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贸易部长会议在紧迫、不安与博弈中落下帷幕。多个国家目标明确——寻求与美国对话,在特朗普设定的90天惩罚性关税缓冲期后能获得关税优惠甚至豁免。
此次会议是自特朗普对多个贸易伙伴宣布“对等关税”政策以来,亚太国家与美方的首次集体面对面。这场由亚洲主导的会谈中,美国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却成了主角。
他不但参与了与中国在日内瓦达成的临时关税休战协议,更是华盛顿关税谈判的核心人物。各国部长争相安排与其私下会谈,有的国家甚至临时提升代表级别,只求与格里尔“促膝长谈”。
韩国贸易部长郑仁教明确表示,多国临时将原计划的副部长代表提升为部长级,意在提升与美方接触的分量。这种现象本身就说明了亚太国家的焦虑。在特朗普的关税大刀真的落下之前,亚太自贸区和多边贸易机制的相关议题显得有些多余。见到贾米森·格里尔成为部长们首要任务。
特朗普政府上月挥舞关税大棒,对数十个国家的商品加征关税,声称是为纠正美国在贸易中所遭遇的不公平逆差。不过同时表示将暂缓征收90天。他还为所有进口产品保留了10%的“基准”关税,以保持谈判筹码。
更引人关注的是,美国对长期盟友韩国、日本,以及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制造业新兴国家的态度尤为强硬。虽然多个亚洲国家已纷纷派团赴美,但目前为止,只有英国与美国达成了贸易协议。
不过英国作为从美国进口多于出口的国家,仍被加征10%的基础关税,这似乎为其他国家的关税谈判增加了难度。
韩国则面临更复杂局势。特朗普对韩国产品征收了25%关税,首尔方面不得不在6月3日选举前的政治敏感期内与华盛顿进行谈判。郑仁教坦言,与格里尔的谈判不仅要解释韩国的立场,还需顾及国内选举局势——尤其是在总统尹锡悦因“戒严令风波”遭弹劾的政治背景下。
在经济之外,美国的关税政策已延伸至产业战略。格里尔在会议期间还会见了韩国现代重工高层,讨论将造船业纳入美韩贸易协议。韩国方面明确表态:造船将作为谈判中的重要筹码。可见,美国正将产业政策嵌入贸易协议,以追求更深层次的利益整合。
与此同时,美中贸易关系仍是此次会议的核心议题。格里尔与中国贸易特使李成钢再度碰面,延续此前与中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的谈判成果。根据临时协议,美国将对中国商品的关税从145%降至30%,中方则将对美国产品的关税降至10%。这场短暂的降温协议将于8月初到期。
然而,在政策博弈之外,实际经济影响已开始显现。APEC 自身便下调了对本区域的经济增长预期:从此前的3.3%降至2.6%。原因正是“贸易摩擦”与“政策不确定性”。在APEC的21个成员中,超过一半已感受到对等关税带来的压力。
APEC 约占全球贸易的50%、经济产出的60%,但在美国强势政策面前,区域合作显得愈发脆弱。该组织贸易研究负责人卡洛斯·库里亚马直言,美国市场的影响难以替代。“作为最大经济体,美国占据全球经济的核心地位,要想弥补与其贸易缩减带来的损失,几乎不可能。”
此次济州岛会议的不同寻常,和场内希望能和美国积极协商沟通的氛围不同,场外全是谴责美国对贸易谈判的施压的抗议者。美国单边主义和关税施压对全球贸易体系的冲击,暴露了亚太国家在国际博弈中的被动、焦虑和不团结。
特别是当全球最大经济体以惩罚为谈判工具,以规则导向的国际秩序便难免动摇。而各国在争相“搭话”的背后,是对经济命运的不安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