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球资讯 >  综述 >  越南20%关税协议的启示:一场现代供应链上的三国演义
越南20%关税协议的启示:一场现代供应链上的三国演义
流动的沙 来源: 2025-07-04 03:35
        
重点摘要
作为第一个跟特朗普政府达成新贸易协议的东南亚国家,越南将之前46%的重税,压到了20%,舆论普遍的观点偏乐观……

作为第一个跟特朗普政府达成新贸易协议的东南亚国家,越南将之前46%的重税,压到了20%,舆论普遍的观点偏乐观,认为虽有压力,但仍有腾挪空间。

尽管其关税高于美国对多数国家通行的10%基准,但对一个出口极度依赖美国市场,且拥有成本优势的的经济体来说,已似乎是“最好”的结果。

作为交换,越南把对美商品关税降为零。这一步其实早在4月特朗普首次提出“互惠关税”时,越南就主动释出的“善意”。对越南制造商而言,20%关税会挤压利润,但比46%的“死亡税率”显然温和得多,至少能让大部分订单继续存活。

协议另一焦点是“转运罚税”。凡被认定为中国商品先到越南贴牌后再进美国,一律征收40%超高关税。这把锋利的关税刀直接瞄准中国企业,也给越南制造链带来新的悬念:一旦含有过多中国零部件,也可能被视作“转运”而遭殃。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核算,越南出口商品中约28%价值来自中国产零部件、原料与设备。若美国对含中货值过高的商品开征40%税,越南就面临“脱中”压力,可替代渠道成了生死议题。问题在于,全球真正拥有“全产业链”能力且成本接近中国的国家屈指可数。

印度的工业零部件门类较多,但品控、交付与物流仍落后中国;泰国、马来西亚有局部电子供应链,却规模有限;日韩技术强却价格高,难以匹配越南追求“低成本、高周转”的定位。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近30%,体量和配套深度远超其他单一经济体。越南若短期强行脱钩,不仅采购成本预计上升10%—25%,交期风险也将同步放大。

风险不仅来自供应侧,还可能来自中国的政策反制。2023年中越双边贸易额达2337亿美元,其中越南自华进口约1390亿美元,占其总进口三成以上。中国若对关键化工原料、工业机械或能源出口实行限制,越南将遭遇“卡脖子”。

例如,太阳能电池生产所需的多晶硅和银浆,越南对中国依赖度高达80%;手机组装用精密模具设备超七成来自中国,一旦断供,将迫使工厂停线或高价转购日韩货。

越南政府显然意识到这一脆弱性,正多线出击:加速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如 RCEP 和 CPTPP,争取更多零部件来源;大力吸引韩国、日本企业在本地建厂,提高本土配套率;同时敲定从印度进口部分基础化工品,以分散风险。然而这些调整通常需要三到五年才能形成规模效应,短期无法完全替代中国。

因此,越南大概率采取“温和脱钩”路线:对出口美国的重点产品,优先用第三国零部件以避开40%惩罚;对内需或出口欧盟、东盟的产品,则继续沿用性价比最高的中国产料。这种“两套账”策略虽复杂,却能在成本与政策之间求得平衡。

对于印度、泰国等竞争者,越南此番“有惊无险”释放出双重信号:其一,美国在关键谈判节点仍愿降低门槛,说明并非所有顺差国都必挨最狠的“刀”;其二,越南的制造韧性与灵活外交让其保持了领先身位,迫使周边同行必须在效率或政策层面加倍努力。

对中国而言,更要警觉的是供应链“去中”趋势正被美越协议进一步制度化。即使“转运”范围尚不清晰,美国借此机制可随时扩大打击面,让“中国商品、越南贴标”的策略难以为继。中企若继续锁定越南作为避风港,需要提前评估被重新定位为“含中”商品的风险。

若中美紧张持续,越南有望在半导体封测、绿色能源组件、稀土加工等产业获得更多美资与台资青睐;但其真正的考验,是能否在成本、技术和地缘政治夹缝中保持长期平衡,而非一味依赖任何单一路径。

这份美越协议不仅是两国的关税妥协,更是全球制造版图的新坐标。对越南,它是机会也是挑战;对中国,它是警讯亦是倒逼升级的动力;对美国,则是一枚继续重塑亚洲供应链的棋子。而谁又能这三国博弈中保持全面且稳固的产业生态,才是比关税数字更能决定终局的终极砝码。

相关资讯
标签: 越南美国东南亚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