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球资讯 >  综述 >  稀土战争或开启中国对西方的全面“反制”
稀土战争或开启中国对西方的全面“反制”
币海独步者 来源: 2025-10-11 04:18
        
重点摘要
中国最新公布的出口管制新规,要求所有涉及稀土开采、加工及磁体制造相关技术的出口,都必须获得政府许可。

中国最新公布的出口管制新规,要求所有涉及稀土开采、加工及磁体制造相关技术的出口,都必须获得政府许可。更关键的是,任何外国公司若想出口在中国生产的稀土,或使用中国技术在海外加工的稀土产品,同样需要取得许可。

这一强硬的举措被解读为中美谈判已经陷入僵局,妥协只会失去更多筹码,唯有强硬才能让彼此重新走回谈判桌。随后,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强硬表态,将于11月1日之后对中国商品加征100%的关税。

一场惊心动魄的贸易大战似乎即将拉开序幕,而这个过程却凸显出了一个清晰且强烈的地缘经济信号——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的核心地位,正在被北京重新定义和强化。

不过这一次,稀土出口限制的象征意义远超贸易范畴。全球超过90%的稀土加工能力掌握在中国手中,这意味着,北京只需要轻轻转动阀门,就能对全球新能源、国防、乃至电子工业的神经产生牵动。

稀土是电动车、电机、风力发电机、导弹制导系统等关键技术的核心元素。中国此时推出新的许可制度,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利用这一“卡脖子”资源,向西方世界展示其制造业链条的强大控制力。

正如分析人士指出,这一举措可能成为中美两国元首在于韩国会晤前的重要筹码。事实上,中国此前已暂停采购美国大豆,如今又在稀土领域加码管控,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战略博弈——通过供应链杠杆重塑谈判力量。

这种来自供应端的“软实力”,源自中国在制造业中的长期积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的2024年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中占比高达45%,而美国仅为11%,日本5%,德国3%,英国更少。

作为对比,2000年美国还占据全球制造业的25%,而中国仅有6%。二十余年间的此消彼长,揭示了全球产业结构的彻底反转。若 UNIDO 的预测成真,未来五年,中国的全球制造份额将再提升16个百分点,这不仅意味着“世界工厂”的延续,更标志着制造业主导权的转移。

与此同时,中国的技术版图也在迅速扩张。根据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的研究,中国在64项关键技术中领先美国57项——从新能源材料到人工智能,从通信模组到军工磁体。

换而言之,中国的制造竞争力的核心不再是二十年前的廉价+规模化,而是直指全球科技金字塔的顶端。对于西方而言,这种趋势的冲击是双重的:它既削弱了传统制造业的竞争力,也威胁到那些曾被视为战略核心的高科技企业。

除了稀土,中国在其他关键产业的主导地位同样令西方担忧。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中国在光伏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从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到组件的产能占全球80%以上,全球前十大光伏设备供应商无一例外均为中国企业。

风电领域亦然,中国企业掌控着50%至70%的关键部件制造能力。而在物联网通信模组市场,中国厂商出货量已占全球一半;在传统芯片(28纳米以上)领域,中国的全球份额已达34%,紧追台湾的43%。这意味着,即使在被视为“非高端”的制造环节,中国也拥有无可替代的系统优势。

在这样的格局下,中国对于关键资源与技术的管控不再仅仅是经济行为,而是一种政策语言。通过限制稀土出口,北京传递出的信息极为清晰——中国不仅是全球产业链的中枢,更有能力利用这一地位维护国家利益与战略安全。

对于长期依赖中国制造的西方国家而言,这是一记清醒的警钟。过去数十年,全球化的红利让发达国家可以将产业外包给成本更低的亚洲,而如今,中国以同样的链条力量重新定义“依赖”的方向。

不过,西方的反应也非常迅速。不但美国政府通过了《芯片与科学法案》试图重塑高科技供应链,还入股了 MP Materials——美国唯一的规模化且拥有全产业链的稀土公司;同时欧洲则在积极推动稀土开发和关键矿产的独立网络。

然而,从资源开发到产业体系的完整替代,这一过程注定漫长且代价高昂。中国的领先地位并非偶然,它建立在长期产业精准定位、政府扶持的持续与稳定,以及成本优势与规模效应的叠加基础上。

而这些都是西方世界所不具备的。即使西方国家开始“去风险化”和“去中国化”,也难以在短期内削弱中国的结构性优势。

因此,中国此次稀土出口新规不仅是贸易政策的调整,更是一种战略姿态:在全球制造格局重构的时代,北京正用现实的产业力量书写地缘政治的主动权。

对于西方而言,这场“稀土外交”是一次警告——中国不再只是世界的工厂,而是世界制造体系的阀门。谁掌握了阀门,谁就掌握了未来制造业的节奏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