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曾卷走超3亿美元的“链上幽灵”,正在以太坊的聚光灯下再度现身。
据 Arkham Intelligence 最新链上追踪,就在以太坊冲上4700美元两周高点之际,与臭名昭著的“Coinbase 黑客”攻击相关的加密钱包,于9月13日以每枚4756美元的价格豪掷1890万美元,分批买入3976枚 ETH。
然而,仅48小时后,该地址竟以每枚4522美元的价格全数抛售,亏损近百万美元。这不是失误,而是精心设计的“投降式洗盘”——一场在去中心化世界中公然上演、无人能拦的金融魔术。
这不是该钱包第一次“表演”。今年7月,它曾分两批买入5512枚 ETH,耗资近1300万美元;8月,又转身杀入 Solana 市场,斥资800万美元抄底 SOL,结果被套牢。
每一次操作,资金被拆成小额、经由隐私协议流转、最终在去中心化交易所(DEX)完成合并与兑换。没有银行账户、没有 KYC、没有冻结权限,在 DeFi 的世界里,代码即法律,匿名即自由。
区块链侦探 ZachXBT 早在数月前就揭露,这场针对 Coinbase 用户的“社会工程+客服钓鱼”骗局,实际损失可能远超3.3亿美元。
黑客伪装成平台客服,诱导用户“验证账户”或“处理异常”,最终远程操控设备、盗取私钥。受害者遍布全球,资金瞬间蒸发,而黑客却在链上大摇大摆地“整合资产”:买入、卖出、跨链、质押,动作娴熟如职业操盘手。
安全公司 PeckShield 警告,2025年8月单月,全球因黑客攻击损失的加密资产已达1.63亿美元,攻击重心正从智能合约漏洞转向更“人性化”的弱点:客服系统、跨链桥、用户心理。
Coinbase 虽悬赏2000万美元缉凶,并升级了内部风控,但黑客身份至今成谜。他们不躲不藏,反而在牛市中高调交易,甚至不惜亏损百万也要“测试流动性”或“洗白路径”——这种嚣张,恰恰暴露了Web3世界最致命的软肋:抗审查的自由,正在成为犯罪者的盾牌。
9月15日那笔“自杀式抛售”引发社区哗然。有人质问:“为什么允许‘黑客’自由交易?”答案冰冷而现实:因为这笔交易发生在 CoW Swap——一个基于“意图交易”的去中心化协议,由算法“求解器”自动撮合最优路径,全程无中心化节点干预。
资金从 DAI 换成 ETH,再从 ETH 换成其他资产,全程在链上自动执行,无人审核,也无法拦截。这不是漏洞,而是设计。正如无法阻止战乱中的难民转移资产,也无法阻止黑客在同样的系统中“洗钱”。
这暴露了加密世界的根本悖论:我们追求无需许可、抗审查、全球自由流动的金融体系,却不得不面对它被恶意利用时的无能为力。监管机构可以制裁中心化交易所、冻结法币出入金,但对纯链上行为,他们束手无策。
黑客深谙此道,专挑 DAI、ETH、SOL 等主流去中心化资产下手,只在 DEX 操作,绝不碰 CEX 或银行通道——他们不是在逃避追踪,而是在利用规则。
如今,随着以太坊价格回升、机构资金回流,黑客的“表演”只会更频繁、更大胆。他们可能在测试市场深度,可能在混淆资金路径,也可能在为最终“变现”铺路。
Coinbase 黑客的“亏损百万”抛售,不是失败,而是挑衅。它在告诉所有人:在这个世界,只要不碰中心化系统,你就可以是幽灵。预防,成了唯一的解药:阻止所谓的 Coinbase 黑客进行交易的唯一方法是确保资金进入中心化系统或法币通道。
就去中心化金融环境而言,“代码即法律”。应对此类情况的方法是预防——编写稳固安全的系统,使其无法被攻破,或建立在隐私解决方案之上,确保即使发生入侵,攻击者也无法利用任何有价值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