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球资讯 >  加密货币 >  加密巨鲸复制旧戏码:先融资并购再吹大估值
加密巨鲸复制旧戏码:先融资并购再吹大估值
林天心 来源: 2025-10-22 07:22
        
重点摘要
“加密货币国债”公司借反身性循环推高估值,类似SPAC热潮。其股价与持币价值联动,易受市场情绪影响,繁荣与崩塌并存,监管与会计框架仍处演变中。

2025年10月20日,美国东部时间下午两点,当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那些手握巨额比特币的上市公司时,一种新的资本现象正在悄然成型——“加密货币国债”公司。它们原本是游戏公司、数据中心,或是默默无闻的矿企,如今却纷纷将囤积比特币和以太坊作为核心战略。这些公司集体持有的数字资产已突破1000亿美元,有些企业的加密资产在其总资产中的占比甚至超过一半。市场的目光不再只盯着它们的主营业务,而是紧紧盯着它们账上的比特币数量——股价的起伏,越来越像是其持有加密货币价值的直接映射。

这种变化背后,藏着一个熟悉又危险的逻辑:反身性。乔治·索罗斯曾用这个概念解释市场如何自我强化——人们的认知改变现实,现实又反过来巩固认知,形成一个不断加速的循环。在这些公司身上,这一机制正清晰上演。当比特币价格上涨,它们的净资产价值(NAV)随之跃升,股价被迅速推高;而股价上涨又让它们更容易在资本市场融资,融到的钱再投入购买更多加密资产,进一步推高NAV。这个循环一旦启动,就像上了发条,越转越快。投资者也因此获得了一种看似确定的长期押注方式——买下股票,等于间接持有了未来可能升值的数字资产。有时,这些股票甚至能以远高于其净资产价值的溢价交易,仿佛市场在为“信仰”本身定价。

但这种正向循环的美好,往往只属于牛市。一旦加密货币价格开始下跌,反身性的另一面便露出獠牙。净资产价值缩水,股价承压,融资变得困难。为了维持运营,一些公司可能被迫在低价抛售手里的币,这不仅进一步压低币价,也拖累自身估值。恶性循环就此开启。更复杂的是,不少企业开始转向债务融资,试图用杠杆维持持仓。一旦市场急剧恶化,债务压力可能压垮公司,最终股权投资者血本无归。

这并非没有先例。几年前,SPAC的热潮也曾上演过几乎一模一样的剧本。那些“空壳公司”通过IPO募集资金,再与私营企业合并上市。市场热情高涨时,估值飙升,合并交易接连不断,仿佛一切皆有可能。可到了2022年,风向一转,投资者发现许多“去SPAC化”的企业并未兑现承诺,信心崩塌,股价暴跌,赎回潮涌现。到了2023年,超过20家曾被寄予厚望的公司申请破产。如今,加密货币国债公司正走在相似的轨道上。过去两年里,已有超过20家这类公司登陆公开市场,还有更多正在路上,其中不少正是借道SPAC完成上市。它们的逻辑简单得近乎天真:不断买入,长期持有,等待升值,再融资,再买入——仿佛只要循环不停,财富就能无限增长。

然而,支撑这一切的制度基础却远未稳固。围绕数字资产的法律、监管和会计规则仍在剧烈变动中。立法如何落地,监管如何执行,财报如何披露,都还是未解之题。投资者在评估这些公司时,不仅要理解其商业模式和管理层意图,还要面对信息透明度、资本结构复杂性以及市场情绪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尽管有人宣称这是全新的企业形态,但从历史角度看,类似的反身性结构早已在抵押贷款证券和SPAC中反复出现,结局往往伴随着剧烈的调整与出清。

未来或许会有所不同。区块链技术自带的透明性,可能让基于链上数据的实时审计成为常态,提升信息披露的效率和可信度。但技术无法消除人性的贪婪与恐惧。当市场情绪从狂热转向恐慌,曾经被追捧的“必去之地”,也可能瞬间变成无人问津的废墟。加密货币国债公司的崛起,既是数字资产走向主流的标志,也是对市场理性与制度韧性的一次深刻考验。

相关资讯
标签: 比特币加密货币SP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