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的比索正在滑向深渊,汇率一度跌至1比1489比索,几乎触碰到政府设定的底线。市场上,人们疯狂抛售本币,抢购美元,银行里的美元存款创下历史新高。在这个节骨眼上,总统哈维尔·米莱伊把目光投向了北方——他需要华盛顿的帮助。而这一次,美国不仅伸出了手,还动用了平时极少启用的金融工具,试图为这个深陷危机的盟友稳住阵脚。
特朗普政府显然不想看到一个动荡的阿根廷。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在社交平台上直言:“我们不希望拉丁美洲再出现一个失败的国家。”在他看来,一个稳定、亲市场的阿根廷,对美国的地缘战略至关重要。于是,美国财政部悄然出手。据当地经济学家估算,从10月9日开始,美方已三次直接买入比索,总额接近4亿美元。更引人注目的是,美国还与阿根廷央行签署了一项高达200亿美元的“汇率稳定”协议。这意味着,美国将动用其外汇稳定基金,把美元换成比索,向阿根廷输送急需的流动性。
这笔援助来得突然,也来得沉重。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援助贷款,而更像是一场紧急输血,目的很明确:在10月26日的中期选举前,帮米莱伊稳住经济,避免比索崩盘。米莱伊需要这场胜利。他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的地方选举中惨败,失去了近四成人口所在地区的支持,这让他推动激进改革的合法性受到严重挑战。如果选举再失利,他的经济议程可能彻底搁浅。
短期来看,美国的支持确实起了点作用。市场情绪有所缓和,阿根廷国债与美国国债之间的利差从14.6个百分点缩窄到10.5个百分点,说明投资者认为违约风险暂时降低。但表面的平静掩盖不了深层的焦虑。比索的挤兑仍在继续,民众和企业仍在把比索换成美元,仿佛没人真正相信这场“外援”能扭转根本局面。
更微妙的是政治信号。特朗普曾公开表示,如果米莱伊输了选举,美国“不会慷慨”。这话像一把悬着的剑,让市场更加紧张。贝森特随后赶紧补充,援助取决于政策是否稳健,而不是选举结果。可这种表态更像是在打补丁——谁都看得出,美国的支持与米莱伊的政治命运早已绑在一起。
问题在于,这种绑定能持续多久?即便米莱伊赢了选举,经济学家也普遍认为,目前的汇率制度已经难以为继。为了重建外汇储备,比索几乎注定要贬值,汇率机制也必须变得更灵活。否则,靠美元撑起来的稳定,不过是人为制造的假象。而一旦市场意识到这一点,信心可能瞬间瓦解。
对美国来说,这场干预也并非没有代价。财政部不仅可能在汇率操作中蒙受损失,还可能被拖入更深的承诺,比如贝森特提到的、由私人银行和主权财富基金参与的200亿美元贷款计划。细节尚不明确,但外界已经开始质疑:这种援助是否透明?是否真的能解决问题?前财政部官员马克·索贝尔就直言,现在更像是在“抛出一堆数字和想法”,试图用公告效应影响选情。
更棘手的是国内反应。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口号深入人心,而如今却拿纳税人的钱去救一个遥远国家的货币,这让不少支持者感到困惑甚至不满。金融援助背后,是地缘政治的算计,但市场从不为算计买单。真正的考验,从来不是短期的汇率波动,而是能否推动结构性改革。否则,再强大的外援,也不过是延缓一场注定到来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