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科技圈里悄然掀起了一场关于“国家该不该当股东”的讨论。事情的起因是,几家专注于量子计算的公司——比如IonQ、Rigetti Computing和D-Wave Quantum——正在和美国商务部悄悄谈判:政府出钱,企业让股。听起来像是一场普通的投资,但背后的意义却远不止于此。
这不单是给钱的事,而是政府越来越深地走进了高科技产业的核心地带。特朗普政府似乎正在下一盘更大的棋——既然纳税人的钱要用来支持前沿技术,那为什么不干脆在企业成功时也分一杯羹?这个想法并不新鲜,但真正落地时,还是让人感受到一丝不同寻常的信号。今年8月,美国政府就把原本要给英特尔的近90亿美元补贴,转成了将近10%的股权,一跃成了这家芯片巨头的最大股东。类似的操作也出现在稀有材料和锂资源企业身上,政府用贷款换来了未来买股的权利。
现在,量子计算成了下一个目标。这种技术被看作是未来十年最可能颠覆多个行业的力量——它能以惊人的速度处理复杂问题,从研发新药到设计新材料,甚至优化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正因如此,全球都在抢跑。美国有IBM、微软、谷歌紧追不舍,中国也在大力投入。就在几天前,谷歌还宣布他们的量子计算机在特定任务上比传统超算快了13000倍,这无疑给整个行业又添了一把火。
牵头这次谈判的是商务部副部长保罗·达巴尔。他不是个普通的官僚,而是一位在能源和量子技术领域都摸爬滚打多年的“内行人”。他曾创办并掌舵一家量子科技公司四年,如今却坐在政府的位置上决定谁该拿到国家资金。有意思的是,他自己的公司并不在这次资助名单里,官方也特意澄清,避免外界对利益冲突的猜测。
这些钱,来自《芯片法案》下的研发办公室,但和当初拜登政府推动的科研计划已有不同。现任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重新整顿了资金流向,甚至从之前的项目中收回了数十亿美元,重新分配。这说明,科技资助不再只是“撒钱搞研究”,而成了国家战略的一部分——谁做关键技术,谁就能拿到支持,但也要接受政府成为“合伙人”。
对企业来说,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资金能缓解长期投入的压力;另一方面,政府成为股东,意味着未来决策可能不再那么自由。Quantum Computing Inc.的CEO黄玉平认为这是个“令人兴奋”的机会,Rigetti也表示正积极与政府沟通。D-Wave则更务实:他们希望自己的系统能解决政府最头疼的问题,同时也能获得合理的回报。而IonQ和Atom Computing选择沉默,或许正反映出他们内心的权衡。
目前这些交易还没最终落地,细节也可能调整。商务部的文件提到,除了股权,还可能涉及认股权证、知识产权授权、收益分成等安排。这意味着,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正在变得更复杂、更紧密。
说到底,这场看似低调的谈判,其实标志着美国科技政策的一次深层转变:政府不再只是旁观者或资助者,而是想成为创新的“共同创造者”。在量子计算这条通往未来的赛道上,国家正试图用资本的手,牢牢握住方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