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全球金融加速奔向数字化,瑞士这个素来以银行保密、中立地位和坚挺法郎著称的国家,正悄悄做一件看似矛盾的事——把“信任”这件百年老招牌,写进区块链的代码里。
最近,瑞士政府启动了一项政策咨询,探讨是否允许在本国发行稳定币。这类与美元或瑞士法郎挂钩的数字代币,既保留了加密支付的速度,又避开了比特币那种过山车式的波动,被普遍视为传统金融通往去中心化世界的桥梁。而瑞士的目标显然不止于跟风入场:它想打造一种由本国监管机构Finma严格监督、全额储备、高度透明的法郎稳定币,在一片鱼龙混杂的加密市场中,树立一个真正可信的标杆。
这种思路很“瑞士”——审慎、务实,甚至带点保守。尽管2023年瑞信的崩塌一度让外界对其金融稳定性产生疑虑,但整体来看,瑞士的制度框架、监管声誉和货币信用,依然是全球最被信赖的之一。如果能把这份信誉成功“上链”,或许真能与那些因草率运作而频频暴雷的海外项目划清界限。
瑞士的步伐看似慢,实则有意为之。当欧美亚洲在稳定币监管上反复试错、政策摇摆时,瑞士选择先观察、再出手。眼下,新加坡、迪拜、香港等地正积极争夺数字资产企业,曾被誉为“加密国度”的瑞士已感受到压力。但它没有仓促抢跑,而是试图用一套清晰、有序又不失弹性的规则,吸引那些真正看重长期合规的玩家。
市场对此不乏期待。加密基础设施公司Fireblocks认为,这项政策真正的意义在于为代币化债券和资产市场铺路——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先有“链上的现金”。总部设在苏黎世的加密ETF公司21Shares则指出,一个可靠的法郎稳定币,反而可能强化瑞士法郎的国际地位,提升其作为数字时代避险货币的吸引力。
政策细节也透露出变革的信号。比如,政府计划取消持牌金融科技公司1亿瑞士法郎的客户资金上限。这意味着新进入者有机会扩大规模,即便这会加剧与传统银行的竞争。巴埃尔与卡勒律师事务所解读称,此举显然是为了鼓励创新主体成长,而非固守旧有格局。
但讽刺的是,这场转型也可能动摇瑞士金融体系的根基。一旦人们能通过自己的数字钱包直接持有受监管的法郎稳定币,谁还需要特意开一个瑞士银行账户?那个曾经靠地理隔离和制度壁垒构筑的“安全港”,在一键转账的数字世界里,意义或许正在悄然稀释。对本土银行而言,最大的风险不是稳定币失败,而是它运行得太好。
目前,这项咨询将持续到明年2月,相关立法最早也要等到2026年底。这段缓冲期,正是瑞士在开放与控制之间寻找微妙平衡的关键窗口。归根结底,问题已不仅是技术或监管层面的调整,而是一场更深层的拷问:在一个由代码和去中心化驱动的时代,一个国家能否把“信任”这种无形资产重新编码、封装,并继续让它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答案,将决定瑞士能否在数字金融的新纪元里,依然稳坐牌桌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