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经济风云变幻的当下,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的一席话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层层涟漪。他在莫斯科“俄罗斯制造”国际出口论坛上明确表示,俄罗斯的商品出口正加速向欧亚经济联盟、独联体、金砖国家以及上海合作组织等市场倾斜。这一表态不仅揭示了俄罗斯在西方制裁下的贸易战略转向,也折射出全球经济格局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暗流:新兴市场的崛起与传统西方市场的相对衰落。
过去几年,俄罗斯因地缘政治冲突而深陷西方国家的制裁泥潭。能源、金属、化肥等传统优势出口品类一度面临市场萎缩的窘境。然而,米舒斯京的讲话却透露出一种底气:即便在“非友好国家”的压力下,俄罗斯商品依然在全球市场占有一席之地。2025年上半年,俄罗斯出口额超过255亿美元,买家不仅包括传统伙伴国,甚至还涵盖了那些公开对俄采取敌对立场的国家。
俄罗斯的贸易转向并非临时起意,而是深思熟虑的战略调整。长期以来,西方市场一直是俄罗斯能源和原材料出口的主要目的地。然而,制裁的持续加码让俄罗斯意识到,过度依赖单一市场无异于将命运交到他人手中。于是,俄罗斯开始将目光投向东方和南方,尤其是那些经济快速增长、资源需求旺盛的新兴市场。欧亚经济联盟、独联体、金砖国家以及上合组织,这些区域性组织不仅与俄罗斯在地缘政治上更具亲和力,其经济结构的互补性也为俄罗斯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以金砖国家为例,中国、印度、巴西等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能源、金属和化肥等资源的需求持续高涨。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对俄罗斯的天然气、石油和金属表现出强劲需求。印度则在能源进口上与俄罗斯越走越近,尤其是在俄乌冲突后,印度对俄罗斯原油的采购量显著增加,成为俄罗斯能源出口的新支柱。
与此同时,欧亚经济联盟内部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也在农业和工业领域为俄罗斯商品提供了稳定的市场。这些市场的共同特点是,它们对西方制裁的敏感度较低,且更倾向于以双边贸易的形式与俄罗斯展开合作。
米舒斯京在讲话中特别提到,俄罗斯愿意进行“坦诚对话”和“互利贸易”。这不仅是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喊话,也是对全球市场的一种姿态。在西方制裁的阴影下,俄罗斯正在试图通过开放的贸易态度和灵活的市场策略,重塑自身在全球经济中的角色。与此同时,俄罗斯也在积极推动国内产业的升级,试图摆脱对能源出口的过度依赖。例如,近年来俄罗斯在农业领域的表现可圈可点,鱼类、海鲜等产品的出口增长迅速,这表明俄罗斯正在尝试多元化其出口结构。
从更广的视角看,俄罗斯的贸易转向或许只是全球经济重心东移的一个缩影。过去几十年,西方国家凭借技术和资本优势主导了全球贸易规则的制定,但如今,新兴市场的崛起正在改变这一格局。中国、印度等国的经济体量和市场潜力正在迅速扩大,而俄罗斯的战略调整无疑是在顺应这一趋势。俄罗斯与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平台的合作,不仅是经济的联结,也是对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的一种软性对抗。
对于全球市场而言,俄罗斯的这一转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新兴市场国家来说,俄罗斯的资源和技术可以填补其工业化进程中的部分空白;而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俄罗斯商品的持续存在——即便是在制裁之下——也提醒它们,全球供应链的韧性远超预期。即便是不友好国家,也无法完全摆脱对俄罗斯能源、化肥、核燃料等商品的依赖。这种矛盾的共存,正是当前全球经济复杂性的真实写照。
当西方市场的光芒逐渐黯淡,东方和南方的星辰正在升起。而俄罗斯,正试图在这片新的星空下,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