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球资讯 >  宏观数据 >  裁员潮的寒意 是非农数据的一次残酷预告
裁员潮的寒意 是非农数据的一次残酷预告
林天心 来源: 2025-11-04 03:27
        
重点摘要
2025年美国裁员潮加剧,企业告别“囤人”策略,转向借AI与成本控制优化人力,就业市场温和降温下暗藏结构性隐忧。

过去几年,美国企业普遍选择“囤人”——哪怕业务放缓,也不轻易裁员。这种策略源于疫情后招工难、员工流动频繁的现实困境:与其冒险失去熟练劳动力,不如咬牙留着。但到了2025年,风向明显变了。一波接一波的裁员潮正从科技、零售蔓延至政府和传统制造业,为看似稳健的就业市场投下阴影。

数据显示,截至9月,美国企业已宣布裁员近95万人,创下自2020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而10月的裁员公告更是密集:星巴克裁掉900名总部员工,塔吉特一口气削减1800个岗位,亚马逊则以人工智能优化为由,砍掉1.4万个企业职位。这些并非孤立事件。政府部门成为最大裁员来源,年内已宣布近30万岗位削减;连一向以员工稳定著称的西南航空,也首次在公司历史上实施大规模裁员。

经济学家开始警惕这种同步性。安联贸易美洲的分析指出,如此多成熟企业几乎在同一时间大幅削减人力,很难再归因于个别公司的战略调整,而更可能标志着整体用工逻辑的转变。花旗集团的研究团队观察到,随着劳动力供给趋于宽松,企业不再像过去那样担心“放走一个人就再也招不回来”,保留冗员的动力明显减弱。换句话说,“低招聘、低解雇”的平衡已被打破,主动裁员正成为企业控制成本的新常态。

技术变革也在推波助澜。一项针对高管的调查显示,超过六成受访者认为,人工智能将逐步接管初级岗位的部分职责。与此同时,面对关税等外部成本压力,许多大公司选择内部消化,而非直接涨价,转而通过精简人力来守住利润。无论是派拉蒙因并购重组裁撤千人,还是摩森康胜因啤酒销量下滑削减岗位,背后都透露出同一个信号:效率优先,人力次之。

 

尽管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仍强调劳动力市场只是“温和降温”,多数机构尚未发出全面警报,但市场神经已然绷紧。Indeed的经济研究团队特别关注非科技行业的裁员动向——比如运输和零售。他们认为,一旦这些吸纳大量普通劳动者的行业开始广泛收缩,才是真正值得担忧的转折点。

求职环境也在悄然恶化。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每个失业者对应的职位空缺数已从疫情高峰期的2以上,回落至接近1的水平。这意味着找工作不再像前两年那样“挑挑拣拣”,竞争正在加剧。临时工岗位虽有所增加,但对多数被裁员工而言,这并非出路。有案例显示,一些年长的技术工人在完成高强度轮班后突然被通知“没活干了”,即便拥有专业技能且临近退休,仍对同龄或更年轻的同行深感忧虑——后者正面临“下一份工作在哪”的现实困境。

更棘手的是,官方数据体系本身也出现断层。由于政府停摆及此前联邦统计系统的缩减,关键就业指标一度“失声”,外界只能依赖私营机构填补信息空白。在这样的背景下,裁员潮的规模与节奏,成了观察美国经济健康度最敏感的晴雨表之一。当企业不再囤积人力,转而追求极致效率,普通劳动者或许正站在一个更不确定时代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