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的赛道上,算力早已不只是“快”与“慢”的问题,而是决定谁能触及未来的关键。OpenAI与博通的最新合作,正折射出这场竞赛的深层逻辑:从依赖外部供应,转向亲手塑造底层技术架构。两家公司近日宣布达成多年协议,将共同开发定制芯片与网络设备,目标是新增10吉瓦的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容量。这一计划从2026年下半年启动部署,预计到2029年底完成全部硬件落地。这不是一次简单的采购,而是一次从晶体管开始重新设计技术栈的系统性尝试。
OpenAI正试图把在训练和运行AI模型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直接转化为硬件层面的优势。通过自主设计处理器,公司希望大幅提升推理效率——也就是用户向ChatGPT提问后,系统生成回答的速度与质量。这种端到端的优化被认为能带来性能飞跃,同时降低运营成本。事实上,这一合作已悄然推进了18个月。而外界的猜测也在博通首席执行官霍克·坦上月的财报电话会议中得到印证,他当时提及一项重大交易,虽未点名,但知情人士确认客户正是OpenAI。
对博通而言,这不仅是订单的增长,更是其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领域地位跃升的标志。作为为智能手机、光网络和数据中心提供核心组件的半导体巨头,博通近年来不断强化其AI布局。此次合作中,其基于以太网的网络技术将与英伟达的专有方案形成竞争,也为OpenAI提供了技术路线上的多样性选择。值得注意的是,博通并不直接提供算力,而是将搭载定制硬件的服务器机架交付给OpenAI或其云合作伙伴运营,这种模式既保持了灵活性,也凸显了其作为关键部件供应商的战略角色。
资本市场迅速捕捉到了信号。消息传出后,博通股价在盘前交易中上涨超过12%,今年以来累计涨幅已达40%,远超费城半导体指数的表现。市场显然看好其在AI硬件供应链中的长期价值。而OpenAI自身,也在通过一系列高调合作加速扩张其基础设施版图。此前,英伟达宣布将投资高达1000亿美元,支持OpenAI建设至少10吉瓦算力的设施;就在上周,OpenAI又与超威半导体(AMD)达成协议,计划部署6吉瓦的处理器。这些层层叠加的投入,勾勒出一幅极具野心的技术蓝图。
然而,如此密集的资本动作也引发了外界对AI支出是否过热的担忧。尤其引人注意的是,OpenAI与博通的协议不涉及任何投资或股权交换,资金来源并未公开。尽管公司表示更多算力将用于支撑服务扩展,但如此庞大的基础设施投入,回报路径仍不够清晰。更现实的问题是,即便新增10吉瓦的计算能力,在通往通用人工智能的道路上,也可能只是起步。正如OpenAI内部所评估的,当前的算力规模与最终目标相比,仍显不足。
博通半导体解决方案集团总裁查理·卡瓦斯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将AI基础设施的发展比作铁路或互联网的演进——前者耗时近一个世纪才成为社会支柱,后者也经历了约三十年的沉淀。真正的技术变革从不以年为单位衡量,而OpenAI与博通的合作,或许只是那条漫长轨道上的最初几节车厢。当整个行业都在追逐速度时,真正决定未来的,可能是谁更有耐心铺设通往远方的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