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硅谷,过去几年里,科技巨头们心照不宣地遵守着一条潜规则:哪怕看中了一家有潜力的初创公司,也尽量避免直接收购——不是不想,而是不敢。监管机构对反垄断问题日益敏感,动辄审查,让大公司宁可绕道而行,也不愿惹上麻烦。
但这一局面,可能正在改变。11月18日,美国联邦法官作出一项关键裁决:Meta十多年前收购Instagram和WhatsApp的行为,并未违反反垄断法。这不仅是一场法律上的胜利,更像是一道信号——硅谷沉寂已久的并购引擎,或许即将重新点火。
回溯这几年,监管风向确实收紧了不少。2021年拜登政府任命莉娜·汗执掌联邦贸易委员会后,对科技巨头的收购行为采取了更严厉的态度。司法部也陆续对亚马逊、苹果、谷歌展开反垄断调查。在这种高压下,大公司不得不“另辟蹊径”:不再直接买下整家公司,而是以“人才收购”(acquihire)的形式,高价挖走核心团队,留下一个空壳。比如今年6月,Meta向AI数据标注公司ScaleAI投资149亿美元,拿下近半股权,并请其创始人亚历山大·王出任Meta首席AI官。不久后,ScaleAI大幅裁员,核心AI研究人员随王加入Meta,公司虽名义上还在运营,却已名存实亡。
类似的操作屡见不鲜。谷歌7月斥资24亿美元“聘请”AI初创公司Windsurf的高管团队,同时获得其技术的非独家授权;去年,谷歌、微软和亚马逊也分别与Character.AI、Inflection和Adept达成类似安排。这些交易看似巧妙,实则代价不小。风投机构Theory Ventures的合伙人托马什·通古兹就直言,这种模式正在伤害整个创业生态——它压低了普通员工和早期投资者手中股权的价值,让收益只集中在极少数人手里,背离了硅谷“共创共享”的初衷。
如今,Meta的胜诉带来了久违的确定性。门洛风投指出,科技行业最怕的就是政策模糊,而这次判决至少划出了一条清晰的边界:只要收购对象尚处早期、尚未构成实质性竞争威胁,法院仍可能认可这类整合的正当性。卡多佐法学院教授塞缪尔·N·温斯坦也认为,在当前环境下,企业或许不必再费尽心思设计复杂的交易结构来“掩人耳目”,而是可以更坦然地推进合作或收购。
事实上,回顾硅谷的发展史,大公司收购小公司从来都是创新循环的重要一环。谷歌当年花16.5亿美元买下YouTube,如今后者估值已达约5000亿美元;5000万美元收购安卓,则奠定了其移动生态的根基。Meta通过收购Instagram和WhatsApp,成功将社交版图扩展至数十亿用户。这些案例曾是硅谷神话的一部分,却在过去几年因监管压力而近乎停滞。
眼下,Meta尚未明确表示是否会重启大规模收购,但其首席法务官詹妮弗·纽斯特德强调,法院的裁决“承认了Meta面临激烈竞争”,并重申公司将持续在美国投资、配合白宫政策。无论后续动作如何,这场胜诉已经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在人工智能竞赛白热化的当下,硅谷或许正迎来一个更开放、更活跃的并购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