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球资讯 >  综述 >  高市早苗:日本GDP的末日杀手?
高市早苗:日本GDP的末日杀手?
流动的沙 来源: 2025-11-20 05:36
        
重点摘要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上任仅29天,便将外交口径集中在对华强硬立场上,却未在日本民众最关心的经济议题上提出实质性方案。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上任仅29天,便将外交口径集中在对华强硬立场上,却未在日本民众最关心的经济议题上提出实质性方案。这位自民党(LDP)提名的领导人,本应肩负起提升日本经济竞争力、遏制高企通胀的重任。

相反,她的政策重心偏向地缘政治与北京在中国台湾问题上的较量,这种战略选择可能为本就疲软的日本经济带来高昂代价。让高市早苗成为日本 GDP 的“末日杀手”。

2025年前三季度,日本经济同比收缩1.8%,而中国游客和消费者是过去十年日本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每年数千万中国游客填满航班、新干线、酒店和商场,为国内生产总值(GDP)注入可观活力。

2025年,大约23%的入境游客来自中国大陆。然而,本周中国政府发布的旅行警告,禁止国有企业员工赴日,并有至少10家中国航空公司对日本航线提供免费退票退款服务。

初步估算,约有50万张机票被主动取消。鉴于旅游业约占日本 GDP 的7%,这一政策将直接冲击日本第四季度 GDP 和工资水平。

穆迪分析师斯特凡·安格里克警告称,中国游客数量若减半,将使日本 GDP 短期内下降0.2个百分点。野村证券估计,这场抵制可能使日本每年损失超过140亿美元。

经济冲击不仅限于旅游。11月19日,中国对日本海产品实施全面进口禁令。此前,中国曾因福岛核废水排放事件在2023年暂停进口日本海产品,今年6月仅恢复了除10个县之外的日本海产品进口。超过700家日本出口商重新获得向中国出口的资格。

但新禁令将重创这部分重要贸易收入。这一系列措施是为了回应高市早苗的危险言论,显然,中国的激烈表态带来的经济反噬,已经从警告逐渐演变为实际损失。

与此同时,高市早苗计划重启所谓“安倍经济学”,强调日元走弱和宽松财政政策,并施压日本央行(BOJ)停止加息周期。

然而,日本目前通胀率约3%,远高于央行2%的目标。若仅靠货币宽松而未推动生产率提升,通胀压力只会进一步加大,继续打击日本民众的消费意。

日本消费者民调显示,他们对通胀已经疲劳,支出明显收紧,而政府将重点放在对华政策而非国内改革,这很可能会缩短高市早苗的任期。毕竟过去二十年,日本短命的首相大都是更侧重于外交,而非经济。高市的前任石破茂即为典型例子。

而在更深层次的全球竞争的背景下,日本面临的是难解的经济结构性问题。过去13年间,尽管量化宽松政策(QE)一度推动日经225指数突破50000点,但减少政府干预、劳动力市场现代化、激发创新、提高生产率的承诺大多未兑现。

与此同时,中国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技术、电动车、可再生能源等未来产业领域大举投资,日本企业几乎毫无招架之力。

2025年1月,中国“DeepSeek 冲击”重塑AI格局,日本企业未能跟进,而中国电动车制造商比亚迪(BYD)在全球市场的扩张,常常以牺牲日本汽车巨头市场份额为代价,这对高市以外交来盘活经济的政策构成实质挑战。

财政压力同样不容忽视。自民党在上月选举中未在两院取得绝对多数,为获得执政联盟支持,不得不考虑削减消费税等措施,这可能进一步推高公共债务,目前日本债务已达 GDP 的260%。

税收削减与刺激措施的讨论已引发债券市场警惕,9月日本国债收益率升至自1999年以来最高水平。若提升工资但生产率未能同步改善,只会加剧通胀压力,民众对未来经济前景的信心将持续下滑。

这些情况高市早苗也许早就门清,也知道,在短期之内,在特朗普的关税和全球新的竞争格局下难有解决之道。所以,作为极右翼的政客,铤而走险转向她并不熟悉的外交领域,以惊人言论来收取政治资本。

而对华强硬或许能赢得部分民意支持,特别是作为日本首位女性首相的象征意义短期内会赢得民调支持。但历史经验表明,过度关注外交而忽视经济改革的首相,多半在一年内下台。

要避免重蹈覆辙,高市必须推动生产率提升、劳动力市场改革及创新驱动的供给侧改革,以增强经济韧性,才能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稳住日本的地位,而不能仅仅靠制造外交矛盾+增加军事风险+不计后果的货币宽松。

日本经济的复苏,需要的是战略性的改革,而非短暂的一时嘴爽。

相关资讯
标签: 日本GDP日本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