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还在感叹ChatGPT怎么写代码、写文案,但其实华尔街现在盯着的是另一个更狠的赛道——网购Agent。
摩根士丹利发最新研报表示,这会是继ChatGPT之后,生成式AI的下一个杀手级应用。这可不是小打小闹,他们预测到2030年,这玩意儿能给美国电商市场凭空变出1150亿美元的增量。
那这个网购Agent到底是个什么鬼?
打个比方,现在的网购是你自己去逛商场,一家家比价、看评价,累得半死。而未来的网购Agent,就像是你雇了一个24小时在线的私人管家。
比如你想去万圣节派对,以前你得自己去搜夹克、搜墨镜、搜靴子。现在你只需要跟它说一句:“给我整一套《壮志凌云》阿汤哥的行头”,它就能跨平台把这一套东西给你配齐了,还能自动比价,哪家便宜买哪家。
甚至更科幻一点,它能直接分析你冰箱的照片,发现牛奶鸡蛋没了,自动就给你下单补货了。说白了,以前是人找货,以后是AI帮你找货。

但这事儿一出来,整个电商和科技圈的座次表,恐怕就要重新排了。
首先看赢家。 大摩认为,像亚马逊、沃尔玛这种“家里有矿”的巨头会笑到最后。
为什么?因为不管AI怎么下单,货得有人发,库存得有人管。这些公司有强大的物流基础设施和独特的库存,AI再聪明,也得找他们拿货。还有eBay,因为有很多非标品和二手货,AI能帮它更好地匹配买家。
但是,有些公司就惨了。
第一类输家,是那些依赖高抽成、或者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公司。比如Etsy,手续费太高。或者Chewy这种卖宠物粮的,产品大家都差不多。这就好比以前你靠信息差赚钱,现在AI把全网价格一透明化,你的高溢价瞬间就被击穿了。
第二类输家,是那些靠“用户瞎逛”赚钱的广告商。以后大家都不去网页上乱逛了,直接让AI下单,那些针对开放式网络的广告,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这里面最焦虑的,其实是谷歌。
大家想一想,谷歌现在的赚钱逻辑是:你搜东西,然后看广告,再点击购买。这中间谷歌能拿走很高的广告费。
但如果变成了Agent模式,用户直接问AI,AI直接下单,中间那个搜广告的环节被跳过了。
研报里有个数据特别扎心,谷歌现在的搜索广告,抽成比例大约是33%,而目前的AI Agent交易佣金只有个位数。这中间可是5到10倍的利差啊。
所以说,如果谷歌不能把巨大的免费流量成功转化成自己的AI交易,它那躺着赚钱的日子可能真要结束了。
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的升级,更是一场流量入口的重新分配。从搜索框到对话框,咱们的钱包正在被数字化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