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球资讯 >  商业 >  微信、千问与豆包:谁是中国未来的“ChatGPT”
微信、千问与豆包:谁是中国未来的“ChatGPT”
币海独步者 来源: 2025-11-19 05:08
        
重点摘要
根据北京贵士信息平台(QuestMobile)的数据,目前抖音旗下的豆包以约1.72亿月活跃排在首位。

在美国,ChatGPT 几乎是“人工智能”的代名词,月活跃用户已达到约8亿,人们不会说“我使用的是语言大模型”,只会说“我去问 ChatGPT”。但在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这个属于消费者的“王冠”尚未给任何一款应用加冕。

根据北京贵士信息平台(QuestMobile)的数据,目前抖音旗下的豆包以约1.72亿月活跃排在首位,DeepSeek 以约1.45亿位居第二,两者合计约3.2亿,虽然规模巨大,却仍远未达到“国民级AI应用”的临界点。

更关键的是,谁都没有稳定穿越“1亿日活”这条行业普遍认可的“超级入口”门槛。因此,阿里巴巴在接受《晚点》传媒采访时才会说:“我们不算晚”——因为这场战局虽然拥挤,但暂时并没有赢家。

腾讯、阿里、字节这三大巨头,正用各自完全不同的路径争夺这个消费者入口。腾讯的逻辑长期非常清晰:分发能力就是一切。微信链接的是超过10亿人的生活,你在里面聊天、支付、挂号、缴费、购物、投资.....

因此,腾讯从不急于打造最强模型,因为“用户不关心背后是谁在回答”而是最终可以获得怎样的结果。正如分析者所说,腾讯更像苹果,而不是 Meta——把外部模型塞进 Siri,但在用户心中,使用的仍然是苹果。

未来的微信大概率也是这样——底层语言模型换成谁都可以,无论是接入 DeepSeek、Minimax 还是 Qwen,都能实现平滑适配并深化合作,但微信作为国民级入口的地位并不会因此动摇。

腾讯之所以在 AI 基建投资上显得更克制,也是因为它不想像 Meta 一样把资本开支做成一个巨大的“黑洞”。管理层在财报会上强调,他们更关注的是“每单位算力的性能榨取”以及降低推理成本,而不是盲目追求建设一个由成千上万个 GPU+能耗系统架构的“罗马帝国”。

然而,2025年之后,AI 的叙事因为阿里巴巴的千问产生了变数。阿里长期在 AI 领域扮演的是中国版的“Amazon+Microsoft”的角色:买卡、建数据中心、砸大模型研发,把成果主要用于产业端。

直到今年,它做了一个关键决定——把模型推向 C 端,而不是藏在云服务后面。原本面向消费者的“通义”被正式更名为“Qwen(千问)”。这并不是简单的换皮,而是一次战略性进场。

正如科技商业分析机构 Stratechery 总结的那样,把“模型名”和“应用名”绑定在一起,会让用户感觉自己直接在和智能体交互,而不是某个普通助手。这是 ChatGPT 的路径,也是Gemini的路径,现在轮到阿里走上这个舞台。

阿里这一决策背后,有两点判断至关重要。首先是 Qwen3-Max 的能力已达到“全球前沿水平”,而专为编程优化的开源模型 Qwen3-Coder 已被证实在拥有更低的能耗下,性能却超越 GPT-4.1 和 Claude-4,并支持复杂任务处理,这意味这,Qwen 可以真正面向消费者,而不是一颗“半熟的大脑”。

更重要的是,阿里生态内部的“AI 调用链路”终于搭建完毕:Qwen 既能访问淘宝,又能调起高德、支付宝、饿了么与文娱内容,授权、数据管道、风控机制都已准备就绪。

一位内部人士透露,千问的目标是让用户感受到“我说一句话,它就能把事办了”。这恰恰是阿里拥有的系统级优势:如果一个公司同时拥有货架(淘宝)、付款柜台(支付宝)、物流与即使配送(淘宝闪购)、旅行直达(飞猪)、本地生活与文娱内容,并把这一切通过一个强模型全部串联,那么它试图重塑的其实是一种全新的消费者入口——一个强于微信,且真正意义上的“AI 原生超级入口”。

想象一下,你对千问说‘我想吃汉堡’,它就能自动找餐厅、根据你的偏好剔除价格偏高的店家、对比其他平台的价格,寻找到最优的优惠组合下单、并用最优支付方式支付,过程全自动,同时一个巨无霸汉堡的价格比麦当劳线下实体店的价格还要便宜5块钱且直送到家——这就是阿里的野心:一个全自动,无需人为介入,真正为消费而生的AI帝国。

相比之下,字节跳动虽同时押注模型与分发,但其生态仍然以娱乐为中心。抖音和 TikTok 是全球最强的内容与短视频平台,它更像是懂你精神所需的一个虚拟的朋友,但不是人们支付水电费、挂号、点外卖、订酒店的地方。

字节在多模态与创意领域无疑独步全球,它可以成为“AI+娱乐+创作者工具”的领导者,但是否会变成“所有日常事务的第一入口”,仍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至于 DeepSeek、Minimax、Moonshot 等创业公司,虽然在模型质量与效率上推动中国 AI 行业前进,也把价格卷得极低,但它们在 2C 位置上有三道绕不过的“铁门槛”:成本、分发、与市场预期。它们最终更可能成为“模型供应商”“垂直智能体服务商”,而不是成为装在每个人手机桌面上的“国民级 App”。

这正是为什么2026年会成为关键一年。在美国,“OpenAI 位置”已经牢牢被占据,品牌、心智和文化意义都已定型。但在中国,这个位置仍然是空的。一个阿里高管在接受采访时甚至说:如果定义真正的 AI 超级应用为日活1亿以上,它很快就会出现——不是2025,就是2026上半年。

换言之,这场“三国版的中国 ChatGPT 之战”的最终胜者仍在等待登场,微信、千问和豆包谁能最终“问鼎中原”,犹未可知。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明年将是中国AI正式全面爆发的一年。不过,这一次,决定胜负的关键将是那个“超级入口”,而不再是单纯的模型性能。

相关资讯
标签: 阿里AI微信腾讯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