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货币秩序悄然松动的今天,黄金正重新成为大国战略中一枚沉甸甸的棋子。而中国,正以一种不事声张却步步为营的方式,悄然积累着这张“硬通货”的筹码——不仅为了对冲风险,更在为一个可能不再由美元独大的未来铺路。
澳大利亚澳新银行(ANZ)最近一份题为《中国的黄金探索》的报告指出,中国实际持有的黄金可能已超过5500公吨,远高于官方公布的2303.5吨。如果这一估算成立,中国将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黄金储备国,仅次于美国的8133.5吨,远超德国的3350.3吨。尽管央行数据多年未大幅更新,但市场早已察觉异动:过去三年金价持续走高,尤其在过去12个月里飙升54%,站上每盎司4038美元的历史高位。许多分析认为,这背后离不开中国持续、大规模的购金行为——无论是否公开披露。
这种囤金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嵌入在中国更宏大的金融战略之中。正如《金融时报》曾引述凯雷集团能源路径部门首席战略官杰夫·柯里的观察:“中国购买黄金是其去美元化战略的一部分。”换句话说,黄金在这里不只是避险资产,更是一种信用背书——通过增持黄金,中国试图增强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信任,为本币国际化争取更多空间。
但光有储备还不够。中国同时在交易机制和市场生态上下功夫。以上海黄金交易所(SGE)为核心,一个对标国际的黄金交易中心正在成型。近年来,SGE与上海期货交易所的交易量迅速攀升,已接近纽约商品交易所旗下COMEX的水平。为了吸引海外参与者,SGE还推出了首个离岸金库,并上线以离岸人民币(CNH)计价的黄金合约。与此同时,监管也在松绑——保险公司等大型金融机构被允许更多地配置黄金资产,推动需求从传统的首饰消费,转向更具金融属性的投资行为。
事实上,自2023年以来,中国黄金市场的结构已发生明显转变。过去人们买金多为婚嫁或收藏,如今越来越多资金将其视为资产配置的一部分。这种变化既反映了普通投资者对经济不确定性的担忧,也契合国家层面的战略意图:在全球地缘政治动荡、多国开始质疑现行美元体系的背景下,作为全球最大黄金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自然希望在这场货币秩序的重构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当然,要真正成为全球黄金枢纽,光有产量和交易量还不够。澳新银行也提醒,吸引国际投资者乃至各国央行把黄金存到中国,仍面临资本流动限制、市场透明度和制度信任等现实挑战。这条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更可能是缓慢而坚定的长跑。
至于那5500吨的估算,其实来自一个相对朴素的逻辑:用国内黄金总供应量减去已知的消费需求(包括珠宝、金条、ETF和工业用途),得出“未被解释”的盈余部分,再假设其中约60%流入了央行储备。虽然这只是模型推演,未必精确,却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金融动向的重要视角——当世界开始寻找美元之外的选项时,黄金,正成为中国手中一张沉默却有力的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