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在2025年10月交出了一份复杂却意味深长的答卷。根据电动车供应链研究的 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 最新报告,2025年10月全球电动车销量达到190万辆,而从今年1月至10月累计销量已超过1650万辆,同比大增23%。
这一结构性的增长,再一次证明了全球汽车产业的转折已不再是未来时,而是正在进行时。其中,欧洲成为增长最快的区域,同比增长36%,德国增长53%,法国40%,英国24%。
而中国依然韧性十足,10月销量130万辆,同比增长6%。北美则在9月税收优惠结束后出现放缓。总体而言,全球电动车累计销量已突破1650万辆,反映了主要市场的结构性需求,以及经济型与中端电动车加速普及。”
不过,在这份数据背后,是分区域截然不同的节奏。2025年全球前十月累计销量1650万辆,同比增长23%,但仅中国就售出了其中的1030万辆。
而欧洲340万辆,其他地区130万辆大增48%,北美160万辆,增长仅4%。这意味着当全球市场步入加速扩张期,各大区域的分化正成为影响未来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
其中,增长潜力最大的无疑是欧洲,欧洲在10月同比增长36%,其中纯电动车(BEV)增长32%,油电双混(PHEV)增长47%,让其今年以来的整体增长维持在32%。
德国今年以来增长45%,英国增长31%,法国仍然停在-2%的负增长区间;而此前较为落后的南欧市场则出现明显追赶,西班牙销量翻倍增长,意大利也实现45%的增幅。
更值得注意的是,欧洲对于电池产业本地化的投入也在加速。欧盟委员会在11月报告称,已有五个电池项目完成了创新基金相关的资助协议,总金额达6.43亿欧元(7.44亿美元)。欧洲正在试图补上其在电池价值链落后的关键短板并减少对其他国家的依赖。
相比之下,北美的景象就没有这么光鲜了。美国在8月和9月因为电动车税收抵免即将在9月30日终止而出现抢购潮,创下历史单月新高,但政策到期后的10月则出现全线下滑。这些车企不仅环比大跌,甚至同比也全面下滑。
加拿大市场也陷入低迷。由于补贴削减,加拿大市场在整个2025年都显得疲软。北美的现实再次说明:政策是推动电动车普及的重要杠杆,但当政策骤然退出,市场的自主需求尚不足以支撑增长。
中国市场的走势则相对平稳。10月中国电动车销量为130万辆,环比下降2%,但同比增长6%,今年以来增长22%。虽然高增长时代已经过去,但绝对规模完全可以覆盖增长率的波荡,仍然是全球市场最重要的支撑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全额免征将于2025年12月31日结束,明年起只享受50%减免,预计今年最后两个月会出现一定幅度的购车提前释放。这再一次说明,中国市场的韧性不仅来自庞大消费者基础,也来自政策节奏的精准调整。
通过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全球电动车市场虽已进入“深水区”,但结构性增长动力依旧强劲。欧洲靠政策+产业链双轮驱动快速追赶,中国凭借规模与技术优势保持稳健,美国则在政策不确定性中摇摆。
Benchmark 与 Rho Motion 的数据还揭示了一个正在成型的现实——电动车普及不再是简单的消费趋势,而是能源转型、地缘竞争与产业链重塑共同推动的结果——全球新能源产业的竞争已经从产品层面转向整个供应链体系的竞争,而产业链透明度与规模优势正在成为各方的战略资源。
不过,我们也会发现,2025年的电动车市场并非一路高歌,政策与地缘政治加大了市场波荡。但一个不可逆的趋势已经十分清晰:内燃机时代正在加速走向终点。
而未来全球市场的真正竞争,将在产业链韧性、技术迭代速度与政策持续性之间展开。全球电动车革命,已经进入不会回头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