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现在跌成这样,普通人想买房,买点到底在哪里?未来是持续崩还是能回暖?今天我们换个角度,从高一点的角度来看看房价的未来趋势,顺便做一波预测。
先抛一个灵魂拷问,你觉得国家是希望房价继续跌还是重新涨?估计很多人都会说,那救市政策都堆成山了,肯定是不想让房价再跌了,能涨起来那不是更好吗? 但真相很扎心,他们的真正目标就是让房价慢慢跌。
为什么?你看看日本的历史就懂了,东京房价从泡沫破裂之后,房价是一路狂跌,加底部震荡熬了整整22年,累计跌幅高达70%,直到13年才开始反弹,结果只用了八年,到了21年,居然超过了当年泡沫期的最高点,算下来从跌到涨耗时30年。 咱们这边高位接盘的朋友们,难道真的也要等到那么久吗? 未必,因为日本的反弹,只集中在少数一线城市的新房二手房里面,只有黄金地段的次新房才能涨。 那些泡沫时期盖的老破小,现在价格只相当于同地段新房的40%到60%,等于当年高位买入的人,至今他还是血亏的,那咱们的房价泡沫到底有多大?
给大家科普个关键指标,就是房价的收入比。简单说就是一个家庭,不吃不喝多少年才能全盘买房。东京泡沫最疯狂的时候,这个数字是20,而国际公认的合理水平16。这意味着当年东京房价都有70%都是泡沫,后来也的确是跌了70%。再看看咱们的上海,即使是现在房价掉下来了,在2025也还是在30,上海内环仍然高达36,这泡沫有多大,大家自己品一品。
而且人口问题更是倒逼房价调控的关键,15年涨价去库存之后,房价暴涨直接击碎了年轻人买房结婚生子梦。 中国结婚对数从14年的1142万对直接降至24年的610万对,降幅40%。六年出生人口从1800万跌到了23点900万。日本用了30年,韩国用了20年,我们用了仅仅七年。再不调控,那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说房价回归理性虽然伴随着震动,但长远来看是让房子回归居住本质。
国家心里是门清,硬撑着那不跌根本就不现实,泡沫早晚得挤,所以这几年的救市政策全是挤牙膏式的操作,只有跌的太狠要引发恐慌了,再出来托底一下,其余时间基本上是冷眼旁观。 要是真想快速止跌,直接把所有的政策打包成王炸扔出来不就行了吗?什么免契税、全面放开等等,关键就是在于泡沫太大,他救不回来,一次性出完所有牌,那后续就没招了。 只有让房价跌到位才能稳起,现在做的就是让下跌过程软着陆,而不是重新点燃大涨的火苗。
那国家是怎么继续玩这个套路慢跌的呢?这套路一就是玩文字游戏,制造房价没跌的错觉。今年各地是疯狂推广什么第四代住宅,就是典型的操作。 以前花100万买套房,公摊30%,实际到手70%。现在取消公摊了,100万直接买100平。那表面上看是房价没跌,甚至还显得更划算了,实际上单价偷偷降了30%,不少刚需的一看捡漏了,立马下单接盘,完美给房价做了缓冲垫。
这套路二,就是政策拆着放,吊足市场胃口。 就拿一线城市举例,救市政策从23年磨蹭到现在还没出完,单一个取消限购它就能玩出花来,分了好几波,先开放什么非核心区,见房价还在跌,再开放核心区,但要求户口和社保,房价继续跌又放松社保要求,最近又回头调整非核心区政策,有人吐槽,这是脱裤子放屁。但这招其实对于很多民众来说就是管用,反而会想,说不定下个月又有利好了,再等等就不着急卖房了,抛压自然就减少。 观望的购房者会觉得政策托底了,再不买就亏了,纷纷入场接盘。 要是一次性把这牌出完,大家会觉得这下是真没救了,反而可能会引发恐慌性抛售,场面直接失控。 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随着房价真实下跌,越来越多人清醒了。
今年上半年一线城市还比二三线城市抗跌,结果6到8月,一线城市二手房单月跌幅达到了0.7%,0.8和1%,直接反超二三线。 更意外的是啊,原本坚挺的北京、上海,最近的跌速居然追上了广州、深圳,这释放了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之前越抗跌的区域现在开始加速补跌了。 那些死多头的口号也是越喊越没底气。从中国房价永远涨,到一线城市永不跌,再到只有核心地段能保持,现在连核心地段的神话它都碎了。比如王思聪在上海买的什么顶级豪宅,24年挂牌了一个亿,今年9月6150万成交,直接亏了40%。这种情况现在都不是个例了,是补跌现象了。
热钱从全国推广到核心城市,再到少数神盘,这就是资金抱团取暖等。 最后这个信念也崩塌,大家就该比谁跑得快了。不过一线领跌的情况不会一直持续,情绪宣泄完之后,政策会出来踩刹车。如果你手里有多余的房子想卖就趁早,如果是自住,看准了你能入手。 至于房价什么时候跌到底,答案就藏在房产税里面,核心逻辑就七个字,“利空出尽是利好”。
房地产税会来吗?必然会来,为什么呢?你要知道它的用途不是调节房价,而是解决收入问题是解决继土地财政结束后收入锐减的问题。 收入与支出存在的巨大空隙该怎么填补呢?可以砍支出吗?显然不行。支出是不可能减少的,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等那么多人需要养,减少支出就会出问题。 历朝历代都是这样,支出只有可能增加,所以填补缺口的唯一办法就是增加税收。你可以想一下,除了房产税,还有其他的税收方式,可以弥补土地出让和房屋销售造成的这个巨大缺口吗?显然没有。
因此,房产税必然会来,既然房产税迟早要来,那为什么不能现在就开征呢? 因为这会导致两个结果,第一,土地财政收入锐减。第二,会有一批断供潮袭来。这是因为一旦开始全面征收房产税,购房成本随之提高。全世界房产税的平均水平是一年按房价比例的1%,也就是说,一间100万的房子,你每年都要交1万,这当然会让买房的人减少。 紧接着就是房价暴跌,楼市硬着陆,一方面土地财政收入骤降。 这行吗?这不行,房产税的初衷就是补充财政的,岂能本末倒置?
另一方面,房价腰斩,原先还被有房贷的人不干了,还房贷的钱都可以买个新房了。因此,基于上述逻辑,房地产税的征收要看两点,第一,土地财政收入与房产税收入的抉择。第二,预防断供潮的发生。 因此,我预计房产税在29年至33年左右出台。这意味着16到20年高位买房的人房贷已经还了一年,房贷余额仅剩高位房价的30%至40%,此时征收房产税,哪怕房价大面积腰斩,也不会出现断供潮的问题,毕竟房子的明面残值还是高于房贷余额的。
具体就看上面的经济学者通过数据寻找到一个平衡点,再从土地财政角度出发,一方面各衙门不断在想办法去划债,另一方面又都在观摩土地财政收入的情况。 现如今,土地财政的收入占比已从20年的40%下降到了目前的25%,而且下降趋势仍在加速,这意味着在五年后,土地财政的占比会低到谷底。届时,房产税就不是想不想收的问题,什么增值税、消费税,其大头都在中央,他们都无法弥补地方资金的缺口,因此只能靠房产税。 其实这并没有什么稀奇的,房产税目前已是诸多发达国家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占比高达70%,这跟曾经的土地出让金有的一拼。
最后房产税将以怎样的形式露面呢?我给出我的判断,早期一定是会给到一定的免征面积的,超过这个面积之外的套数或者面积,每年都要按照大概一个点的比例去交税,之后再循序渐进,逐步推广。 到时候房产税开始全面征收,那房价其实已经基本是跌到谷底了,这个时候才是普通人或者穷人最好上车,也可以上车的时候,但仅仅是自住,如果你指望还像有之前的涨幅,看看隔壁的日本,然后再看看咱们的人口数据还能不能支撑了。 一个国家的未来不是靠钢筋水泥撑起来的,而是靠每一个卸下房贷重担,眼里有光的普通人。如果你是自住,该买就买。但如果想炒房,劝你趁早放弃幻想,看懂国家的用心,才能在这场楼市调整中做最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