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前持续低迷的香港豪宅市场,意外成为资本暗战的角力场。第一太平戴维斯住宅业务负责人透露,价格较峰值深跌40%的背景下,中国大陆买家与东南亚"聪明钱"正同步启动"标志性资产扫货",这场针对顶级住宅与整栋商业物业的抄底行动,直接改写着香港不动产的资本版图。
当下市场的矛盾性肉眼可见:一边是太平山顶豪宅每平方英尺跌破6万港元,创下2008年来最大跌幅;另一边却接连诞生单笔十亿级交易。最新案例清晰勾勒出资本流向——新加坡资金因本土市场坚挺转战香港套利;而更多大陆资本正借价格窗口重仓布局。"精明的投资者嗅到机会,某些标的三年缩水六成。"该负责人直指核心。南区舂磡角道两栋相邻物业成为微观标本:2021年单价8万港元的豪宅,在今年3月平行位置成交价骤降至2万港元。更惊人的折让出现在太平山顶,某老牌开发商家族因债务压力将三栋联排别墅作价8.28亿港元抛售,单价较峰值蒸发近半。
"这已是地板价。"业内如此评价当前水位。19个月35宗过亿豪宅交易、总金额230亿港元的背后,是资产持有结构的本质位移。数据揭示残酷现实:超50%卖盘来自财务受困业主,五处物业甚至处于银行接管状态。但硬币另一面,正是这些被迫释出的资产,成为新资本争夺的标的。买家中80%来自大陆AI、金融科技及游戏等新经济领域,单笔3亿港元以上交易被其垄断,五宗十亿级收购悉数落入囊中。某互联网企业创始人夫妇4月豪掷4.66亿港元购得渣甸山豪宅,较要价直降22%,成为新资本定价权的鲜活注脚。
资本迭代背后是资产逻辑的重塑。"香港豪宅仍是硬通货,经济低谷时反而出现数万美元单尺成交——只因市场繁荣期根本不会释出。"第一太平戴维斯专家点破关键。当传统地产豪强受困于2022-2023年连续11次加息引发的资金链压力时,手握新兴行业红利的买家正利用降息周期低位建仓。尽管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下行缓解了部分业主压力,但现金为王的新玩家显然更擅长把握这稍纵即逝的窗口。
值得玩味的是地域偏好差异——24宗交易锁定港岛传统豪宅区,仅11宗落子九龙新兴板块。这种看似保守的选择,实则揭示新贵群体的资产配置哲学:越是标志性资产,越具备穿越周期的韧性。在资本代际更替的轰鸣声中,香港豪宅市场正完成一场静默的权力交接,实物资产的终极价值从不消失,只会在现金掌控者手中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