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球资讯 >  科技 >  特斯拉的“英伟达时刻”何时到来?马斯克给出了最关键的答案
特斯拉的“英伟达时刻”何时到来?马斯克给出了最关键的答案
Vicky 来源: 2025-11-19 05:08
        
重点摘要
特斯拉的真正拐点,不在汽车,而在自动驾驶与机器人双引擎。

特斯拉的“英伟达时刻”何时到来?马斯克给出了最关键的答案摘要:特斯拉的真正拐点,不在汽车,而在自动驾驶与机器人双引擎。

马斯克又抛出一个足以让华尔街重新计算估值模型的回答。

近日,一位特斯拉投资者在社交平台上提出了一个最敏感的问题:“特斯拉股票什么时候能迎来它的‘英伟达时刻’?”意思不言自明,在AI大爆发的时代,英伟达从“卖显卡的公司”变成“卖GPU的帝国”,市值一年狂飙。特斯拉何时能迎来这样的估值重估?何时能从“卖电车的公司”转向“AI驱动的科技巨头”?

马斯克的回答,简单、直接,却隐藏着极其明确的战略指向:“当无监督自动驾驶大规模出现时,估值会发生重大变化。而当擎天柱机器人(Optimus)达到量产时,估值会发生更大的变化。”

两句话,把特斯拉未来十年的价值锚点完全讲清楚。真正决定特斯拉“翻篇”的,不是卖多少辆车,不是毛利率能否反弹,而是两个“非汽车业务”:自动驾驶AI和通用机器人。

这两条赛道,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一旦跑通,就是指数级增长曲线,而且具有“赢家通吃”的属性。这意味着,特斯拉未来的估值驱动力和今天的基本面,根本不在同一维度。

马斯克说的“无监督自动驾驶”,不是今天版本号每次更新都让人半信半疑的FSD,而是能够靠海量数据、海量端侧算力、海量真实场景训练出来的一种纯AI自治驾驶系统。不是规则驱动,而是智能体驱动;不是工程堆叠,而是强模型涌现。

如果那一天到来,汽车行业的竞争逻辑会被彻底改写。汽车不再是硬件,而是“移动机器人”;运输不是人工,而是算法。城市、物流、网约车、货运,所有流动的东西都会被AI重新定义。

关键是:为什么马斯克坚信特斯拉能率先做到?

因为特斯拉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真实道路数据集,规模远超过Waymo、Cruise等对手,加上其在车辆端部署的自研AI芯片、统一的软件栈、FSD的持续迭代,使其成为全球唯一能以“端到端大模型”逻辑来推进自动驾驶的企业。

更现实的是:FSD正在加速从规则驱动向端到端模型迁移,而马斯克屡次暗示,FSD V13或V14可能是一个“像ChatGPT一样”的拐点版本,一旦模型能力出现质变,驾驶行为会从“程序化”跳到“模拟人类直觉”。这意味着,一旦自动驾驶涌现智能,其增长速度将不再线性,而是类似语言模型的指数型爆发。

这就是特斯拉的第一个“英伟达时刻”:让汽车变成AI代理人,让人类驾驶退出历史舞台。

但马斯克更明确地指出,第二个时刻,远比第一个震撼:当擎天柱机器人量产时。

机器人量产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特斯拉不再是汽车公司,也不再是能源公司,而是“通用劳动力供应商”。Optimus不是固定用途的机械臂,而是能学习、能适应、能执行通用任务的双足机器人。它可以做仓储、物流、工厂作业、家务,甚至所有不需要高级创造力的重复性劳动力。

这是一场规模远超过汽车、电池、储能的产业革命。它不是一个产业,而是对所有产业的重构。

如果机器人可以替代劳动力,哪怕是1%的社会劳动力需求,就意味着一个市值可能超过10万亿美元的新市场。而特斯拉的目标,从来不是1%,而是“重新定义劳动力本身”。

为什么特斯拉有可能率先跑通机器人?因为它已经完成了机器人最缺的三件事:

第一,传感、执行机构与机械结构的全栈自研能力。第二,能够训练机器感知、动作规划和执行的大模型架构。第三,一套真实世界的数据反馈系统,汽车就是机器人训练的平台。

换句话说,特斯拉造车,是为了训练AI;而AI成熟后,就能让机器人走路、搬东西、模拟人类行为。

今天的市场仍然像看电动车公司那样看特斯拉,而马斯克明确告诉你,真正的价值重估会在机器人量产那一刻到来。

这一刻极可能就是未来十年全球资本市场最大的“时代分割线”。

这两件事背后还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具有几乎无可逆转的“垄断级护城河”。自动驾驶AI的数据壁垒不是后发者可以靠钱追的;机器人训练的数据与算力规模,也不是传统制造企业能解决的。特斯拉未来的对手,更多是OpenAI级别的AI公司,而不是丰田和大众。

今天特斯拉市值涨跌,华尔街讨论的是交付量、毛利率、降价策略,而马斯克讨论的是机器人规模化生产。这种价值视角的错位,使得特斯拉的股价像是停留在“上一周期”,远未进入“自动驾驶+机器人”的估值框架。

当AI从“文字世界”走向“物理世界”,特斯拉将成为桥梁。而当这个桥梁真正贯通,它的估值自然不会再以“电动车公司”来衡量。

自动驾驶量产是第一波浪潮;通用机器人量产是第二波海啸。

而真正的“英伟达时刻”,很可能是两浪叠加后的“超级周期”。

那时的特斯拉,不再是汽车公司,不再是能源企业,而是一个“现实世界版的AGI基础设施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