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人工智能从技术概念变成真金白银的竞赛,科技巨头们纷纷开始“借钱打仗”。最近,亚马逊宣布将发行120亿美元债券——这是它三年来首次重返美国债市。乍看之下只是常规融资操作,但结合当下背景,却透着一股时不我待的焦灼:在这场围绕AI基础设施的军备竞赛中,连手握巨额现金的公司也不得不向外举债。
这笔交易由高盛、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牵头,计划通过大约六只投资级债券完成。亚马逊解释说,资金将用于业务投资、未来资本支出以及偿还到期债务。话虽平淡,但动作不小——要知道,就在过去几个月,Alphabet刚发了250亿美元债,Meta更是以300亿美元创下今年企业债纪录,甲骨文也在9月抛出180亿美元融资计划。几乎整个Big Tech都在同步转向债务市场,而非动用账上现金。
背后的原因很直接:AI太烧钱了。建数据中心、囤英伟达芯片、扩容算力……每一项都是天文数字。仅2025年至今,美国企业为AI相关项目发行的公司债已超2000亿美元。摩根大通预计,明年全美公司债发行规模可能冲上1.8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
对亚马逊而言,压力尤为真切。其云计算部门AWS本就是全球最大的云服务商,如今在AI需求激增下,资本开支急剧攀升。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资本支出同比暴涨61%,达到342亿美元;今年前九个月累计已达899亿美元。CEO安迪·贾西在财报会上透露,自2022年以来,公司可用计算能力已经翻倍,并计划到2027年再翻一番。本月,亚马逊还与OpenAI签下一笔价值380亿美元的七年协议,承诺为其提供数十万块英伟达芯片的算力支持。
如此密集的发债潮,正在悄然搅动债市。PGIM全球债券主管罗伯特·蒂普形容这波AI债券“来得又快又猛”,尽管目前信用利差仍窄,但海量供给已开始压低价格,并可能推高长期债券收益率。有分析师提醒,这场看似理性的融资狂欢,或许正悄悄积累系统性风险。
说到底,发债本身并不稀奇,但在AI驱动的这场豪赌中,连亚马逊这样的现金牛都选择借债前行,足见竞争之激烈、投入之沉重。它们押注的不仅是技术优势,更是未来十年的产业话语权——而这场赌局的成本,正由整个金融市场默默承担。如果这股热潮持续下去,不仅会重塑科技行业的资本逻辑,也可能深刻改变全球债务市场的运行节奏。毕竟,当巨头们争相把未来的收益提前变现,市场的耐心和承受力,终将面临真正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