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一家年收入近2000亿美元的公司,还能以超60%的速度疯狂增长,甚至单季度营收增长额(730亿美元)就超过摩根士丹利、IBM 一整年的营收规模,这样的增长奇迹,恐怕只有英伟达能在全球商业史上书写。
但这份近乎魔幻的业绩,却始终笼罩着“泡沫”的争议。这家垄断 AI 芯片市场90%份额、市值高达4.5万亿美元的巨头,为何偏偏是最容易被市场预期“绊倒”的玩家?
英伟达的最新季度财报,再次打破了大型企业的增长规律。作为主导全球 AI 领域的芯片制造商,它不仅实现了销售额与利润双双远超分析师预期的“常规操作”,更展现出“无货可卖”的火爆场景。
当前生产的芯片已全部售罄,未来计划生产的芯片也早已被订单堆满。创始人黄仁勋此前曾放出豪言,新一代芯片在2025年至2026年将带来5000亿美元的销售额。
而公司 CFO 近期更是透露,这一数字还将 “超出预期”。这种“订单追着产能跑”的态势,让英伟达的增长指标全线飘红,仿佛不存在任何增长瓶颈。
更令人咋舌的是,英伟达的增长“量级”已远超同期巨头。过去四个季度,它的营收增长额就达730亿美元。这一数字不仅轻松覆盖摩根士丹利、IBM 的全年营收,更与谷歌的成长轨迹形成鲜明对比。
当年谷歌营收增长达到类似水平时,其市值仅为1500亿美元;而如今的英伟达,早已站在4.5万亿美元的市值高峰,相当于23个摩根士丹利的市值总和。这种 “规模与速度并存” 的增长,在全球商业史上几乎没有先例。
但这份耀眼的成绩单,却始终伴随着“泡沫是否存在”的争议。黄仁勋在周三与分析师的电话会议中,也坦然承认了市场的质疑——只不过他并不认同“泡沫论”。和众多 AI 支持者一样,他坚信人们对 AI 的认知仍处于“起步阶段”。
随着“智能体”深入生活、“物理 AI”(如机器人、无人驾驶)落地普及,未来的市场需求必将证明,当前数万亿美元的 AI 投资绝非虚耗。从这个角度看,英伟达的增长似乎只是 “AI 大时代” 的序幕。
客观而言,英伟达的业绩本身并非“泡沫”的证据,反而印证了“垄断”带来的极致利润空间。它在 AI 芯片市场占据的90%份额,赋予了其73%的超高毛利率。这意味着每卖出1美元芯片,就能赚回0.73美元的毛利,这种定价权在科技行业极为罕见。
更特殊的是,即便手握如此强势的垄断地位,英伟达也无需担心反垄断监管的“绞杀”。如今全球发达国家的 AI 产业、数据中心建设,几乎都依赖其芯片供应,监管机构若削弱英伟达,无异于动摇本国 AI 发展的根基,这种“战略依赖性”让它的垄断地位更显稳固。
可恰恰是这份“无懈可击”的垄断,埋下了最大的风险。英伟达的价值,本质上绑定在“未来 AI 市场的增长预期”上 —— 它的芯片需求、营收规模,全靠未来几年数据中心建设、AI 技术落地的速度决定。
但未来从来不是确定的,十年后还会有多少数据中心在新建?这些数据中心会选择英伟达的芯片,还是竞争对手的替代产品?届时的毛利率还能维持在70%以上吗?不同机构的预测,早已暴露出这种不确定性的鸿沟。
就像花旗集团与麦肯锡的估算差异:若按花旗对2030年前 AI 投资额7.8万亿美元的乐观预测,假设英伟达能拿下数据中心建设成本的三分之二,且维持90%的市场份额,那么它将收获4.6万亿美元的总收入。
可若采信麦肯锡5.2万亿美元的保守预期,再加上市场份额下滑至70%的可能,这份收入将直接腰斩至2.4万亿美元——近乎一倍的差距,意味着英伟达当前的4.5万亿市值,完全建立在“对未来最乐观的想象”之上。
更关键的是,英伟达没有“退路”。它与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截然不同:后者身处竞争更激烈的领域,即便市场整体回调,还能通过抢夺竞争对手的份额维持增长。
可英伟达早已垄断了AI芯片市场,没有任何“对手的份额”可抢。一旦市场对 AI 的预期降温,或未来需求不及预期,它只能直接承受所有冲击,没有任何缓冲空间。
这份“成也垄断,败也垄断”的特殊性,让英伟达成为 AI 热潮中最矛盾的存在:它是当前最大的赢家,却也是最容易被市场预期“戳破”的神话。
当黄仁勋描绘“智能体与物理 AI”的未来时,没人否认 AI 的潜力;但当一家公司的命运完全绑定在“尚未发生的未来”上,再耀眼的业绩,也难掩背后的脆弱。
毕竟,市场对“神话”的信任,从来都是易碎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