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球资讯 >  美联储 >  美联储的难题:如何为28万亿美元债务寻找买家?
美联储的难题:如何为28万亿美元债务寻找买家?
林天心 来源: 2025-09-02 03:16
        
重点摘要
面对28万亿美元债务,美国正通过制度设计引导国内投资者承接国债,但这种金融抑制政策可能以市场效率和长期经济增长为代价。

唐纳德·特朗普试图向美联储安插降息支持者的政治操作,表面上是一场关于货币政策的权力博弈,实则折射出美国经济面临的深层结构性困境。与许多欧洲和亚洲国家相似,美国正在经历人口结构老化、债务规模膨胀与经济增长放缓的多重挑战。这些因素相互交织,正在将美国经济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

在上周举办的杰克逊霍尔经济研讨会上,一篇最新论文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老龄化国家可以发行更多国债,因为老年人口将成为这些债券的主要购买力量,甚至可能出现需求超过供给的局面。该项研究进一步推测,如果利率能够持续保持在低位,美国的债务与GDP之比有望达到250%的水平——这个数字与日本当前的债务状况相当,而日本至今尚未出现债务危机。

然而,现实的债务消化机制远比理论复杂。美国28万亿美元国债的买家结构正在经历深刻变革,这给美联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上,美国国债的主要持有者是外国央行和机构投资者,但近年来这一比例持续下降。与此同时,美联储自身通过量化宽松政策积累了巨额国债,但随着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的推进,美联储正在缩减资产负债表,这意味着它正在从国债的净买家转变为净卖家。

在这种背景下,寻找新的国债买家成为当务之急。目前看来,潜在买家主要来自三个方向:国内零售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和外国私人部门。其中,国内零售投资者可能是最具潜力的买家群体,但这需要制度设计的引导。2006年《养老金保护法案》通过后,目标日期基金成为默认投资选项,这些基金按照预设的"下滑路径"自动调整资产配置,逐步增加债券比重。目前,目标日期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已超过2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流向了债券市场。

但这种制度引导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首先,它创造的是"被动需求"而非"主动需求",投资者并非出于对国债价值的认可而购买,而是因为制度设计被迫配置。其次,这种机制本质上是一种金融抑制政策,通过压抑利率来为政府债务融资提供便利,这可能扭曲市场价格信号,影响资源配置效率。

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日本央行和公共养老基金持有超过70%的国债,将10年期国债收益率长期压制在0%附近。表面上看,这种模式成功维持了债务可持续性,但付出的代价是金融市场功能紊乱和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政策可能形成路径依赖:一旦开始就很难退出。

当前美国国债市场还面临另一个结构性挑战:期限结构的变化。为应对不断增长的融资需求,财政部不得不发行更多长期国债。但这可能带来利率风险:如果未来通胀超预期上升,美联储可能被迫快速加息,导致长期国债价格大幅下跌,引发金融市场动荡。

此外,美元的国际地位虽然为美国提供了更大的政策空间,但也意味着任何政策失误都会产生全球性影响。近年来,一些国家已经开始推动外汇储备多元化,降低对美元资产的依赖。如果美国过度依赖金融抑制政策来维持债务循环,可能会削弱美元的国际信誉,进而动摇整个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

面对这些挑战,政策制定者需要多管齐下。短期内,可能需要通过制度设计维持国债需求,避免债务风险急剧爆发;中长期来看,则必须推进结构性改革,包括完善财政纪律、提高劳动参与率、鼓励技术创新等,从根本上增强债务可持续性。

投资者需要认识到,美国国债市场的变革将是渐进而深远的。随着买家结构的转变,国债市场的流动性、波动性和定价机制都可能发生变化。这要求投资者重新评估国债投资的价值定位和风险收益特征。

最终,解决债务问题不仅需要技术性的政策调整,更需要发展模式的创新。在人口老龄化不可逆转的背景下,如何平衡债务管理与经济发展、短期稳定与长期活力,将考验政策制定者的智慧和决心。美国的探索不仅关乎自身经济未来,也将为全球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