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球资讯 >  综述 >  中印关系的错判与“龙象共争”的误读
中印关系的错判与“龙象共争”的误读
流动的沙 来源: 2025-09-02 05:15
        
重点摘要
在刚刚结束的天津上合峰会期间,印度总理莫迪的出场可谓自带话题与流量。

在刚刚结束的天津上合峰会期间,印度总理莫迪的出场可谓自带话题与流量。对于中国而言,他是上合机制内必须打交道的邻居;对于美国,他则被寄予厚望,是围堵中国棋局里的一枚关键棋子。

只不过,不管是上合眼中的好伙伴还是美国人心中的“马前卒”,印度似乎都不为所动,或者说,它更想一个“风筝”,线始终握在自己手里,随风飘荡,绝不被任何人牵着走。

特朗普自重返白宫以来,他的绝大部分外交政策与拜登几乎是180度的大转弯,唯独在对中国的定位上保持了难得的一致。特朗普认为:中国是美国经济与国家安全的核心威胁,遏制北京在经贸与地缘上的扩张成为美国政治的核心目标。

在这一框架中,印度被长期视作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华盛顿内部一直有一种默认的共识,即印度是制衡中国的“防洪堤”。这种期待在莫迪今年2月访美期间得到强化,美印联合声明强调双方伙伴关系对“自由、开放、和平与繁荣的印太地区”具有核心意义。

然而,美国对印度的想象与印度自身的外交现实之间存在明显差距。莫迪与特朗普在个人层面关系融洽,二人都强调经济民族主义,也都将激进伊斯兰视为社会生存威胁。

但印度始终坚持“战略自主”,这一立场源于冷战时期的不结盟传统,并在冷战结束后演变为对多极大国的“多重结盟”。正如印度外长苏杰生在2022年所言:“印度有权拥有自己的立场。”这种姿态意味着印度不愿被卷入任何由美国主导的军事联盟,也拒绝在美中之间做出单一选择。

在克什米尔等敏感议题上,新德里尤其警惕外部干预。今年4月印巴紧张升级时,莫迪就公开淡化了华盛顿的调停意愿,强调克什米尔问题是双边争端。和谈成功是印巴双方努力的结果,而非外在因素,对此还引发了特朗普的不满。

在经济层面,美国也同样希望通过印度来重塑全球供应链,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因此美国推动了关键产业全球转移计划。而凭借庞大的 IT 人才与数字生态,印度成为美国眼中的理想对象。

然而,现实却不容忽视。中国依然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印度的制造业仅占全球3%,远低于中国的30%。在光伏与制药等关键产业,印度对中国的原材料与零部件的依赖较高。

短期内这种经贸关联不仅难以撼动,而且在特朗普给印度加征高达50%的关税之后,甚至还可能继续加深。加上中印边境局势缓和,中国在印度的国家战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以,当莫迪对“不要让边界问题定义整体中印关系”的观点表示认可的时候,美国还指望印度能坚定站队,只能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一直以来,我们对中印关系存在误读,认为两国在国际秩序主导权上存在竞争,却没认识到双方在对既有西方主导秩序的批评与改革诉求上,存在高度共鸣。“龙象共舞”的深层隐喻是两国在“文明古国”理念上的某种趋同。

这种定位的意涵,是中印双方都将自己视为“拥有灿烂文明的大型国家”。这种观念强化了它们在全球规则中自我赋权的逻辑。包括中国在捍卫自身合法权益和领土主权,以及印度对西方“普世价值”的公开否定,都表明双方的行为方式与西方自由主义价值并不契合。

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就曾直言:“无论中印之间有多少问题,两国都意识到自己是在挑战一个既有的西方秩序。”这种立场不仅体现在言辞上,也反映在行动中。印度在联合国的投票模式显示,其立场往往与中国更为接近,而非与美国一致。这说明,中印两国的矛盾与摩擦总能在“文明大国”的情怀中寻找到解决之道。

当然,简单地将中印等同化是错误的。印度的世界观虽然非西方化,但并非明确的反西方,也很难与中国形成战略同盟。而在印巴冲突中,巴基斯坦使用了中国制造的战机、导弹与防空系统,也在提醒人们中印之间的博弈仍将存在。

莫迪似乎已经察觉到,随着全球力量格局不断向东移动,美国的领导地位似乎正在衰退,这给中印双方获取更多主导空间。

而莫迪此次亮相天津最主要的目的,是想提醒世界:印度既是上合组织的重要一环,也是全球战略设想中的关键角色,更是像中国一样拥有伟大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莫迪的平衡与自主战略或许会对全球新秩序的重塑产生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