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球资讯 >  综述 >  数据中的上合:重塑非西方的多边主义
数据中的上合:重塑非西方的多边主义
流动的沙 来源: 2025-09-01 04:44
        
重点摘要
自2001年成立以来,上海合作组织已经走过了24个年头。

自2001年成立以来,上海合作组织已经走过了24个年头。最初,它只是一个聚焦于中国、俄罗斯与中亚国家边境安全的论坛,而今天,它却成长为横跨欧亚、覆盖近半数世界人口的经济组织。

就在昨天,来自2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和10多个国际组织的负责人齐聚天津,共襄上海合作组织史上规模最大的峰会。全球媒体高度关注,并认为本次峰会将成为非西方多边主义的重要支点。

要理解上海合作组织对多变主义和全球贸易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以下数据来获取更直观的证据。2001年,上合成员的全球贸易份额仅为5.4%,到2020年已提升至17.5%,贸易总值更在二十年间膨胀近百倍。

中国的角色尤为突出:它已经是俄罗斯、中亚四国的最大贸易国,同时是白俄罗斯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24年,中国与其他上合成员的贸易总额达到约512.4亿美元,同比增长2.7%。

进入2025年,势头更为明显。今年1月至7月,中国与上合伙伴的进出口总额达到2.11万亿元人民币(约2955.8亿美元),同比增长3%。其中7月单月的贸易额就高达3260.5亿元,同比增长8.5%,创下年度新高。这些数字说明,在关税壁垒日益林立的世界里,上合成员之间却在选择更紧密的联结。

能源与物流是这种联结的核心支柱。2024年,中国从上合成员国进口近900亿美元的原油、天然气和煤炭,约占全年能源进口的五分之一;而中欧班列全年开行1.9万列,同比增长10.7%。当美国高举关税大棒、试图重塑全球产业链时,上合国家却在用铁路和能源通道编织另一种互联互通。

在对外投资方面,截止到2024年底,中国对上合成员和对话伙伴的累计投资已超过1400亿美元,3000多家中国企业在这些国家落地生根,每年创造20万个以上的就业机会。

而上合组织在农业和数字经济上的成绩更为亮眼,根据统计,中国从上合国家进口的农产品自2001年以来年均增长率达到13.3%。而中国对上合伙伴的农机出口增长47.8%,农药制剂增长30.3%。

2024年,中国自上合国家的跨境电商进口增长34%,越来越多上合成员和合作伙伴在抖音、阿里巴巴等社群平台通过直播带货把本国特色商品直接推向中国市场。与美国对华动辄加征关税、限制芯片出口的做法相比,上合组织通过降低壁垒、扩大市场的方式,展现了另一种经济合作逻辑。

不过,当我们通过这一连串经济数据去观察其隐藏的政治叙事的时候就会发现,上合组织一直在不断强化“多极世界秩序”的话语。

其中包括中国的以联合国为中心、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全球多极;以及俄罗斯总统普京强调的“安全且公平的区域多极”。这种政治姿态与经贸合作的深化交织在一起,既是话语战略,也是现实操作。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总理莫迪的出席让本次峰会更充满话题性。过去,印度在多边会议上常常保持某种“若即若离”的姿态,而这一次,他亲自高调现身天津,背后生物多重考量非常清晰。

首先是战略平衡的需要:在中美之间不断拉扯的国际格局里,印度不能把所有鸡蛋都放在在一个篮子里。其次是美国的惩罚性关税所带来的切肤之痛,迫使印度必须重视新的外部市场与伙伴。而从经贸层面来看,中印两国在制造业、能源与消费市场上的互补性,的确为合作提供了实际空间。

更微妙的是印度国内舆论的变化:对美国好感正在丧失,对中国的态度则逐渐从警惕走向务实。而在一场闭门圆桌会上,中方甚至强调“开放市场的双向性”,暗示如果印度能在高科技、农产品和新能源等领域更积极与中国对接,那么中国市场的大门依旧敞开。与会的印度企业代表则在会后透露,他们对中国的消费升级需求“极感兴趣”,尤其是在电动汽车零部件和数字服务领域,看到了巨大的增长潜力。

尽管上合组织各成员国和合作伙伴之间仍有自己的国家利益考量,在某些经贸和政治议题上并非一致。然而,正是在这些矛盾中的协商和谈判使上合更具现实意义——既在关税和制裁成为西方常用工具的今天,上合展现出一种与“筑墙”截然不同的逻辑:不是打破墙壁,制造垃圾;而且寻找其他通路,放置争论,寻找共识。

2025年的天津峰会,既是上合24年发展的阶段性检阅,也是非西方多边主义的现实注脚——一个不依赖关税威胁、而依靠互联互通和市场逻辑运行的全球化版本,正在缓慢但坚定地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