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2月以来,黄金价格从每盎司2800美元一路冲上4000美元以上,涨幅接近一半。市场对此众说纷纭,普遍归因于地缘局势紧张、美国债务压力以及各国对美元主导地位的动摇。可问题是,这些担忧早已不是新闻,如果真是主因,金价的反应不该等到今年才爆发。那么,这轮突如其来的涨势,到底由什么真正推动?一个被忽视却极为关键的线索,藏在伊朗与中国之间悄然展开的易货贸易之中。
美国从年初开始加码制裁,意图彻底切断伊朗的石油出口链条。理论上,这应让伊朗的财政命脉陷入停滞。但现实是,据美国能源信息署估算,伊朗在2024年仍成功出口了约430亿美元的原油,其中九成流向了中国。既然国际支付系统被堵死,钱从何来?《华尔街日报》10月初的一篇报道揭开了其中门道:中伊之间的交易早已脱离传统货币结算,转而采用一种隐蔽的易货模式——伊朗运油,中国则以国有企业的力量在伊朗修建基础设施作为回报。
但问题随之而来:这种跨越国界、耗时长久的大规模合作,靠什么保障履约?一旦美国封锁生效,伊朗无法继续供油,中国的投资岂不打了水漂?这时候,黄金的角色就凸显出来了。由于伊朗被排除在SWIFT体系之外,几乎无法使用常规金融手段支付,它手中最硬的筹码,只剩下黄金储备。用黄金作抵押,成了两国规避制裁、建立互信的现实选择。这不仅是交易手段的调整,更是一种在制裁夹缝中重建信用机制的无奈创新。
于是,黄金的属性悄然发生了变化。它不再只是人们印象中那种应对通胀或货币贬值的“保险资产”,而是直接介入了真实的国际贸易链条,成为支撑跨境易货的底层担保。这种功能性的需求上升,才是金价在短期内剧烈抬升的深层动因。需要强调的是,这并不等于全球正在抛弃美元,也不意味着人们对美国国债彻底失去信心。用黄金替代美债作为抵押,确实会轻微削弱美元需求,推高利率,但全球央行,尤其是受制裁国家所持有的黄金总量,根本不足以支撑一个全面替代美元结算的体系。
更何况,我们甚至不知道伊朗到底有多少黄金。自2011年起,伊朗央行就再未公布过黄金储备数据。当年声称拥有500吨,后来核查却发现实际仅约45吨,如此巨大的出入,让人难以判断其真实家底。2025年3月的消息称,伊朗在2024年至少进口了81公吨金条,并将两成外汇储备换成了黄金。这些动作无疑在扩充其“战略储备”,但具体能支撑多大规模的易货交易,仍是未知数。
这种信息的模糊性,某种程度上早已根植于这片土地的历史。就像伊索寓言里讲的,赫尔墨斯载着一车谎言周游世界,到了阿拉伯,车毁货失,谎言从此散播人间。虽是讽刺,却也映射出某些地区长期存在的叙事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如今,不只是伊朗,许多官方数据背后都充斥着“伪科学”式的包装,让人难辨真假。
最近,市场传出特朗普政府可能与中国就关税问题达成新协议,金价随即下跌约5%。原因很简单:若中美在制裁问题上协调立场,中国可能减少与伊朗的非正式贸易,黄金作为抵押品的需求自然下降。这一反应恰恰说明,金价的波动,未必源于宏大叙事,而更可能是地缘政治中具体交易结构变化的直接体现。黄金,正在从一个象征性的避险符号,变成一场现实博弈中的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