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用一个词形容今年的欧洲银行股,那或许是“归来”。截至八月末,该板块年内涨幅超过40%,成为欧洲市场中最炙手可热的类别;若将时间拨回五年前,忠实持有者的净回报甚至接近300%,大幅跑赢同期泛欧斯托克指数70%的涨幅。然而高光之下,法国政治风波再起、降息周期接近尾声、盈利增速放缓等多重信号已悄然亮起。这片曾被负利率压抑十年之久的行业,是否真的迎来了结构性反转?
本轮银行股的强势,首先源于基本面的显著改善。过去几年,欧洲央行逐步提高利率,虽近期开始回调,仍显著改善了银行的净息差水平。更高的利率环境、稳定的经济增长预期,使得多数银行的盈利超出市场共识。有分析观点指出,净利息收入(NII)很可能已提前触底,并有望在2026年重回增长轨道。这一乐观预期得到多家机构认可,认为银行业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
但乐观的另一面,风险也在悄然累积。晨星分析显示,随着利率逐步下降,未来银行的盈利增长或将趋缓甚至收缩。更令人担忧的是贸易关税政策带来的潜在冲击。有研究表明,企业违约率很可能因关税而上升。尽管目前坏账准备仍处稳定水平,但宏观环境的变化可能迫使银行计提更多拨备,侵蚀利润空间。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近期一些经济指标显示企业偿债能力已经开始承压。
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看,欧洲银行似乎正步入一个历史性的“舒适区间”。零利率乃至负利率的时代基本宣告结束。尽管央行已从4%的峰值降息,但市场普遍预期政策利率不会无限下滑,很可能维持在2%左右——这一水平既能让银行通过存贷业务获利,又尚未引发显著的信贷质量恶化。MFS分析观点指出,当前银行终于可以依靠它们的存款特许权赚钱,而资产质量还未受到明显压力。这种环境为银行提供了难得的喘息机会,使其能够修复资产负债表并提升资本充足率。
然而,欧洲银行板块的内部差异远比表面看来更加复杂。在地理维度上,德国和西班牙的银行表现尤为突出。前者受益于财政刺激计划和持续改善的商业信心——八月德国企业情绪指数升至15个月高点,并购预期亦围绕德国商业银行逐渐升温;后者则依托于国内活跃的经济基本面,与整体周期高度联动。相比之下,瑞士的银行巨头如瑞银,则面临截然不同的挑战:美国高关税、本土零利率政策以及即将落地的更严格资本监管,使其处境艰难。这种分化格局表明,尽管行业整体向好,但个体银行的命运仍然与所在国的经济状况和政策环境紧密相关。
政治风险成为另一个无法忽视的变量。法国银行股因国内政治不确定性重现而大幅波动,兴业银行甚至在某一交易日创下四月以来最大跌幅。英国银行板块虽然因利率保持高位而获得支撑,但一份提议对银行在央行储备金利息征税的报告,仍导致巴克莱、劳埃德和国民西敏寺股价单日暴跌超过3.5%。这类事件清晰表明,即便行业整体转向乐观,个体银行仍可能因政策突变而迅速回撤。政治风险往往难以预测,却又能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投资逻辑,这为银行股投资增添了额外的不确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的风险感知正在发生变化。衡量违约风险的信用违约互换(CDS)价格普遍下降,例如德意志银行的CDS已从2023年银行业危机期间的200基点回落至54基点左右。这一变化反映出投资者对银行体系稳健性的信心正在恢复。曾被瑞信事件冲击的AT1债券市场也逐渐回稳,这类债券因“实质投资级属性与非投资级收益相结合”的特性,重新获得投资者青睐。分析师们也指出,当前欧洲银行业的资本结构比2008年更加健康,杠杆水平显著下降,抗风险能力有所提升。这些改善为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欧洲银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数字化进程加速推进,运营效率持续提升,成本结构不断优化。这些变化虽然不像利率变化那样引人注目,却对银行的长期竞争力产生深远影响。与此同时,监管环境也在发生变化,新的资本要求虽然带来短期适应成本,但长期来看有助于提升行业整体稳定性。
面对如此复杂的图景,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分歧愈发明显。有机构仍保持中性立场,认为虽然行业动量仍在,但价格已不容过度乐观,经济衰退的风险尚未被充分定价。而另一阵营则公开建议投资者“逢低买入”,认为情绪波动反而带来布局机会。这种分歧本身反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也预示着未来波动可能加剧。
欧洲银行股的这场复兴,既源于利率周期带来的红利,也离不开自身资产负债表的修复。然而能否从“周期性反弹”走向“可持续复苏”,仍取决于宏观环境的稳定性、内部管理的效率以及地区风险的化解能力。在资本狂欢的盛宴中,保持一份清醒或许比追逐涨幅更为重要。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利率路径的变化、信贷质量的演变以及政治风险的发酵,这些因素将共同决定欧洲银行股能否真正走出低谷,迎来持续向好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