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数据,截至2025年3月,全国社保断缴人数超过4200万人,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的17.8%。其中25-35岁人群断缴率31.7%,“灵活就业人员”断缴率38%,2025年一季度,青年人群超过23%的人选择主动断缴,比去年同期高8.6%。年轻人、底层劳动人员交社保的意愿陷入冰点。
9月1日起,新的强制社保政策落地,旨在规范劳动市场、提升劳动者保障水平。然而,这项新规并未在底层劳动者中引发广泛支持,反而招致不少质疑与担忧。究其原因,根源在于中国城乡社保制度的长期割裂、缴费年限的严苛要求以及社保基数与实际收入的脱节。这些问题使得新规难以真正惠及底层劳动者,未能赢得他们的认可。
为规避社保风险,有些餐饮企业推出找退休人员的广告,社交媒体上大家戏称“退休人员的春天来了”。与此同时,四川等地开始监控法人银行账户资金流动以催缴社保的传闻甚嚣尘上,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企业主们的焦虑。不少小微企业主已经开始行动,以降低自己的用工风险,这将使本来并不乐观的就业市场雪上加霜。
中国现行的社保制度在城乡之间存在显著分化,城镇职工社保与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在缴费标准、保障水平和待遇上差异悬殊。对于从农村流入城市的底层劳动者而言,这种制度性割裂直接削弱了他们的社保权益。按照现行政策,劳动者需在城市连续缴纳社保满15年,方可享受城市养老金待遇。然而,若未能满足这一年限,返乡后只能领取每月一两百元的农村养老保险,远低于城市标准。更令人无奈的是,城市社保中单位缴纳的部分无法随劳动者转移至农村,仅能进入统筹账户,形同“放弃”,劳动者只能带走个人缴纳的少量资金。对于底层劳动者,尤其是从事建筑、快递、服务等行业的农村务工人员而言,职业流动性极高,很难在同一城市稳定工作15年以上。他们常常面临短期合同、不稳定就业等现实问题,难以准确预测能否满足15年的缴费要求。一旦因工作变动或返乡而中断缴费,多年缴纳的社保不仅无法带来预期回报,反而成为经济负担。这种城乡社保制度的断层,使得底层劳动者对强制社保新规心存疑虑,难以产生认同感。
此外,社保基数的设定进一步加剧了底层劳动者的负担。在一线城市,最低社保缴费最低基数通常在7000元左右,而底层劳动者的实际月收入往往仅为4000至6000元,甚至更低。以远高于实际工资的基数计算社保缴费,意味着劳动者需承担更高的经济压力。个人缴纳的部分对低收入群体而言已是一笔不小开支,而单位缴纳的部分若因缴费中断而无法返还,更让劳动者感到“得不偿失”。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可能通过减少用工或压低工资规避高额社保缴费,最终导致底层劳动者的实际收入进一步缩水。这种缴费与收入比例的不合理,使得新规在底层劳动者中难以获得支持。
从政策初衷来看,强制社保新规旨在扩大社保覆盖面,减少老年贫困风险。然而,对于底层劳动者而言,政策效果与预期存在明显偏差。他们的职业流动性决定了难以满足15年缴费年限,城市缴纳的社保往往无法累积到足够年限,最终保障水平远低于预期。在高昂的城市生活成本下,房租、交通、医疗等开支已占据收入的大部分,社保缴费的额外负担无疑雪上加霜。
更重要的是,政策的“一刀切”式推行,忽略了底层劳动者的实际需求。许多劳动者对社保政策的细节了解不足,缺乏有效渠道表达诉求,导致对新规的接受度不高。要让强制社保新规真正惠及底层劳动者,政策设计需更加人性化、灵活化,以适应这一群体的现实需求。
首先,应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保转移接续平台,允许劳动者在城乡之间自由转移社保关系,确保单位缴纳部分能够有效跟随劳动者流动,减少因返乡导致的权益损失。其次,可考虑降低城市养老金的缴费年限要求,或允许城市社保与农村养老保险合并计算年限,以提高参保积极性。此外,应根据劳动者实际收入动态调整社保缴费基数,避免缴费负担过重,同时加强对企业的监管,防止其通过压低工资或裁员规避社保责任。最后,通过社区、工会等渠道加强政策宣传,向底层劳动者普及社保知识,帮助他们了解自身权益。对于低收入群体,可考虑提供一定的社保补贴,减轻缴费压力。
总的来说,9月1日强制社保新规体现了国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决心,但城乡社保制度的割裂、缴费基数的不合理以及底层劳动者的现实困境,使得这一政策难以在他们中引发共鸣。要让新规真正成为保障民生的利器,政策需更加贴近底层劳动者的实际需求,弥合城乡社保差距,增强灵活性和包容性。只有这样,底层劳动者才能从新规中获得实实在在的保障,真正感受到政策的温暖。